1.津巴布韦大象死亡数上升至200,非洲南部为何越来越“旱”?

2.去津巴布韦探访“黄金国”是怎样一种经历?

3.非洲的天气非常炎热,非洲人民是怎么解暑的?

4.从1000兆瓦直接缩减到90兆瓦,津巴布韦的卡里巴发电站究竟怎么了?

5.全国60%人口都吃不上饭,津巴布韦为何会陷入饥荒之中?

津巴布韦季节天气,津巴布韦全年天气预报

 第1句这次去津巴布韦七天,到了哈拉雷、乌塔贝、马尼卡兰、伊谷西四个地方,感觉中津差距实在太大了。四城市除哈拉雷、乌塔贝、马尼卡兰是大都市外,伊谷西是小城市,大约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县城的规模,人口不超过十万。但不论大都市还是小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真的实在太干净了,地面上几乎一尘不染,我在津巴布韦七天,皮鞋没擦过,出去什么样回来基本什么样。

 …

 第2句站在哈拉雷城市的高处举目四望,那遍布全城的一颗颗凤凰树,就像正在燃烧的一把把火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雨量越是充沛,阳光越是灿烂,凤凰树的花就会开得格外茂盛,预示着这一年会有好收成。正当凤凰树花兴未败的时候,枝叶茂密的黄花树已经含苞欲放,一串串的像一个铜铃挂在树梢上,而当黄花争相吐艳的时候,便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开始。

 …

 第3句今天的哈拉雷,已经成为南部非洲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街道笔直宽阔,高楼大厦林立,公园遍布全市,广场上的人造瀑布堪称奇观,还有设备齐全的俱乐部和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等。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无数个“井”字。林荫大道宽阔整洁而且宁静。索尔兹伯里公园有模拟“维多利亚大瀑布”的人工瀑布,奔腾澎湃,一泻而下。市区中南部是商业区,北部和东部是高级住宅区,这里的一幢幢别墅,围有树枝做成的篱笆,拥有花园、草坪和游泳池等私人娱乐设施。

 …

 第4句津巴布韦的城市街道都非常宽,城市一般限速都是八十公里左右,但行人从斑马线过马路非常安全,有红灯的地方,只要红灯一亮,车子绝对停住,不管有人没人,没红灯的地方,只要你从斑马线一过马路,车子离你非常远的地方就开始减速,你只要一犹豫,司机就会非常友好地朝你挥手,让你先过,态度非常和蔼耐心。这个现象我在几个城市都试过,有人说,这是假的,但我告诉你,至少在津巴布韦,这是千真万确的。

 …

 第5句非洲的土地是金色的,充满了热情与纯朴,孕育着生命原始的律动。“津巴布韦”一词在班图语中取“石头城”之意。该国曾经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庶国家,与南非同样有非洲粮仓的美称,有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

 第6句津巴布韦人非常尊重妇女,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你是乘车还是在街边休息,只要女的一过来,男的全部起来让坐,无一例外,最典型是在公交车上,只要女的一上来,全部男人都条件反射式地站起来,从小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马上全部站起来,坐一次公交车要站起坐下很多次,最后我们都懒得坐了。

 …

 第7句直以来,我对津巴布韦都心怀向往。平日里的生活虽然多彩,却始终显得单薄。在我的脑海中,津巴布韦的土地是金色的,有着阳光之下的丰厚,充满了热情与纯朴,似乎孕育着生命原初的律动。我很欣赏海明威,一个在非洲原野上奔驰过的男人,他选择了高傲的放逐,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所描述的那头狮子。

 …

 第8句维多利亚瀑布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瀑布。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在1855年发现并以当时英女王名字命名瀑布。当地人称大瀑布“莫西奥图尼亚”,取“雷声轰鸣的水雾”之意。主瀑布宽约1400米,最大落差150米,水流量最大可达5万立方每秒, (www.jddxx.com )最经典的是,整个瀑布都在大草原上,然后地上裂一道缝,瀑布就出现了。距离瀑布很远便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腾空而起的水雾。空气中聚集了大量的水气,人仿佛穿行在濛濛细雨之中。现在这个瀑布一半属于赞比亚,一半属于津巴布韦。也就是说必须穿越两个国家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

 第9句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壮观之极!宽阔的水面直接在大陆上劈开一条缝,瀑布就来了!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瀑布城的飞机会在瀑布的上空盘旋一周,从舷窗往下看,整个瀑布一览无余,听导游介绍,它是因赞比西河流经地壳变动造成的大裂谷而形成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今天的天气十分晴朗,水雾中不时映出道道彩虹,微风吹过,人便穿行在雾中与彩虹共舞,片刻之后云雾消散又沐浴在阳光中了。站在这里,你会再一次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

 第10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位于国境东北部高原上,终年似春,常年林木青翠,繁花朵朵,景色宜人,是南部非洲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此它曾经获得了许多美丽动听的名称,如“公元城”、“阳光城”、“常青城”等。哈拉雷的.“春天”在哈拉雷,一年中可以分为3个季节:热季(8月到11月)、雨季(11月到次年3月)和冷季(次年3月到8月)。冷季里,高大的乔木树上开满了桃红带紫色的花,凌晨时分,人们看到树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随着旭日徐徐,霜慢慢融化成颗颗晶莹的露珠,在红花绿树上闪闪发光。

 …

 第11句津巴布韦的学校实在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学校没有围墙,像个大公园,我们去了哈拉雷的一所普通学校,大约相当于我们一所三本或大专科院校,他们的图书馆我想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省级图书馆的规模,校园的环境,绝对比我们任何一个公园好,校园有公共汽车,不要钱,招手就停,也从来不问乘车人的身份。最让我震撼的,是学生宿舍,绝对相当于我国三星级宾馆的水平。

 …

 第12句哈拉雷有个颇为时尚的别称:“非洲小巴黎”。城市中南部的商业区是哈拉雷的心脏,在那里,时尚的大型购物中心、现代化的商贸金融区掩映于浓郁绿阴之中,让人恍若漫步于香榭丽舍大道。西南部烟草市场的规模堪称之“最”,来自世界各地的烟商云集于此,每天从这里售出的烟草将近2000吨。

 …

 第13句假日集市是哈拉雷的城市符号。几乎每个周末,当地人都会找个好地方“练摊儿”。他们带来各自认为有趣的东西“晒”宝,没东西可卖的,便来集市里逛逛凑个热闹。各色手工艺品是假日集市中的主打,津巴布韦出名的木雕石雕,几乎在每个摊点都能找到。黄昏后,摆脱了非洲灼热的日光,激情的非洲鼓点会适时响起,非洲小伙的原创舞蹈演绎令你不禁也随之手舞足蹈,生命的律动之音,就这样在宽广的天地间恣意流泻,令每位听者怦然心动。

 …

 第14句津巴布韦盛产石头,因风化形成的奇岩怪石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皆触目可见。我从前往瀑布城的路上,道路两旁奇石林立,大小不同,表面光滑形状各异。每块巨石上又自然垒堆,卧着数量不等的不规则石块。这些石头一般重达数吨,有些甚至几十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底部的支撑点很小,看似刮起一阵风便会被吹倒,但实际上它们稳如泰山,经过千万年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走近仔细观察,各种颜色的蜥蜴穿梭于石缝间,浑然天成。

 …

 第15句津巴布韦每个人好像都带着垃圾袋,擦脸的 剩的反正只要不用的,全部放垃圾袋里,一遇到垃圾桶就丢进去。津巴布韦很多地方不能抽烟,在一些商场或公共场所,都有一些水缸一样的烟灰缸,男男女女一群人围着抽烟,非常自觉,导游说就连哈拉雷的市长议员,都要到这里抽烟,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抽,大家都很坦然,没什么怨言。

 …

 第16句哈拉雷的名字来自当地的修纳语,意思是“不眠之人”。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的津巴布韦首都,大约有两百万人口,这个国际化的都市是现代建筑和殖民地建筑融合并存的城市。哈拉雷四季如春、景色宜人,(www.jddxx.com )“阳光城”“花树城”“非洲巴黎”等动听名称是整座城市的真实写照。我有幸来到这里,驻足四五天,漫步其中,陶醉在它清新的风格里,满眼是悦目的绿意。信步哈拉雷市区,映入眼帘的是花束争艳的街道,路旁大大小小的鲜花缀满枝头。捷克兰大树随处可见,开满火焰花的凤凰树更是遍布全城,就像一把把正在燃烧的火炬,特别惹眼。

 …

 第17句津巴布韦很多地方都有排队现象,津巴布韦人对排队习以为常,非常守纪律,没有一个插队的。大家都非常自觉,耐心地等着,而且每个人排每个人的队,几个小时,非常安静,很多人拿著书在看。在苏禄王宫里,有很多雕塑是不能用手摸的,这些雕塑旁边有些有人守,有些没人守,我观察了一下,没有一个人去摸。当时有一个纯金的雕塑,我们以为没人,就伸手去摸,刚一触摸到,就听见哨子声(很奇怪,津巴布韦很多地方都喜欢用哨子),我们才发觉有个老兄嘴里含着哨子,警惕地看着我们。

 …

 …

 第19句在哈拉雷,石雕和木雕市场随处可见,来到一家市场前,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早已摆满了地面。非洲的石雕和木雕闻名世界,而津巴布韦丰富的石头、林木资源和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手艺使之成为其中的代表。这些成品的精彩之处在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力,所有的形态、人物均来源于本国神秘宗教及古老民间故事。

 …

 第20句在哈拉雷,现代文明的魅力无处不在。每一个街角,每一道门口,都能找到属于哈拉雷式的惊艳。繁华的街头,穿着入时的黑皮肤女郎与你擦肩而过,那厚厚的嘴唇、那热辣的眼光,无不让人感受到属于非洲的火热蓬勃之美。

 …

 第21句哈拉雷的市民们井然有序地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着,五花八门的车辆在并不十分拥堵的马路上按照“右驾左行”这一英式的传统规则疾驶着。路人无论男女老幼,与你擦肩之时,或打声招呼、或笑脸相迎。听当地人介绍,津巴布韦人从小就接受英式教育,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温文尔雅且彬彬有礼是来自各国游客对津巴布韦人的第一印象。

 …

 第22句哈拉雷是津巴布韦共和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东北部高原上,海拔1470米。人口120万。气候温和,一年平均气温为18℃,常年草木繁茂,鲜花盛开,景色宜人,是南部非洲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同时,它也是闻名于世的铬都和烟草市场。(www.jddxx.com )“哈拉雷”在当地肖纳语中意思是“不睡觉的人”。它由内哈拉瓦部族的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的。这个酋长英勇善战,且机智警觉,从来不打瞌睡。人们都叫他“哈阿拉雷”,即“不睡觉的人”。后来简化为“哈拉雷”,成为部族聚居地的名字。津巴布韦共和国把首都命名为“哈拉雷”,表示它将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为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斗争

 …

 第23句从每年的7、8月份始,哈拉雷全城就笼罩在花香之中。首先扬芬吐秀的是遍布全城的蓝花树。9月份时,哈拉雷的居民甚至要举行为期一周的“蓝花节”,以庆祝春天的到来。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公园里,蓝花树下,人们朗诵诗歌,表演舞蹈……蓝花还未败,报夏的火焰花就在高大的凤凰树梢伸出了枝头,雨季来临时,凤凰树已是满树“火光”了。在火焰花怒放的季节,黄花树已是含苞待时,这秋天使者的花朵,一串串像金铃似的挺立枝头,告诉人们金秋季节的降临。

 …

 第24句当你驱车从郊外的国际机场驶进花树争艳的街道,犹如进入了一个桃花仙境,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每年8月,热季来临,此时的哈拉雷城内,首先吐花的是蓝花树。无论走到市区哪一个角落,见到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蓝花缀满了枝头,整座城市就是一片蓝花的世界,美丽壮观,陶人心醉。每年9月,是蓝花盛开的旺季,哈拉雷市要举行传统的蓝花节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青年男女脖子上挂着蓝花环,手中捧着蓝花枝,成群结队,在大街小巷,蓝花树下面,翩翩起舞,尽情歌唱,别具风采。

 …

 第25句哈拉雷的总统府,原本以为非常大,结果一看,连棕南海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太小了,可以随便进,游人可以随意地拍照游玩,没有人来干涉,只是有一幢办公楼,只能去到隔着一条街的地方,有红线,一过去,就有人吹哨子,提醒你不要过街(但没有警察过来),那条街大约六七米宽,连上人行道也就十米左右吧,经过询问才知道,那是总统办公楼,穆加贝总统的办公楼就在二楼,每个人都能看见他办公室的窗子,距离普通游人的直线距离不过十五六米,当时我们开玩笑说,力气大些的人估计都可以把手榴弹丢进去。

 …

 第26句哈拉雷气候宜人,终年草木葱郁,百花盛开。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无数个“井”字。林荫大道宽阔整洁而幽静,多公园、花园,其中有名的索尔兹伯里公园中有模拟“维多利亚大瀑布”的人工瀑布,奔腾澎湃,一泻而下。市区的中南部为商业区,北部和东部是高级住宅区,有一幢幢围有树篱,拥有花园、草坪和游泳池的小别墅。一些豪华的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等娱乐场所,穿插其间。西南部的哈拉雷区,房屋低矮,街道狭窄,是过去殖民者划为黑人居住的地方。

 …

 第27句津巴布韦人的素质之高,令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感到非常惭愧。在哈拉雷,根本不需要打车,只要一招手,就会有车停下来,坐上就走,有些收钱,有些不收钱,收钱的也便宜,因为津巴布韦的城市都非常大,哈拉雷有很多人都兼职当出租车,政府从来不管。当然,很多人是真心帮助你,不要钱,而且,有时候你去的地方和他不同路,他还会为你绕一下,车子各种各样,有林肯,有拉达,也有丰田,什么车都能打到。

 …

 第28句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呈“之”字形,绵延几十千米。整个瀑布被岩石分为5段,由西到东分别为“魔鬼瀑布”、“主瀑布”、“马蹄瀑布”、“彩虹瀑布”和“东瀑布”。魔鬼瀑布气势最宏伟,使人不敢离近;主瀑布宽约180米,落差约120米,流量最大;马蹄瀑布,形状似马蹄;彩虹瀑布除了有像巨帘一样的瀑布以外,还时常可以看见翠谷中飘拂的七色彩虹。这5条瀑布都泻入一个宽仅400米的深潭,形成高几百米的柱状云雾,飞雾和声浪能飘送到10千米以外,声若雷鸣,云雾迷蒙。

 …

 第29句之后我来到了首都哈拉雷,我惊艳于该城市的美丽。“哈拉雷”在当地肖纳语中意思是“不睡觉的人”。它由内哈拉瓦部族的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的,后来简化为“哈拉雷”,成为部族聚居地的名字。津巴布韦共和国把首都命名为“哈拉雷”,表示它将保持高度的警惕, (www.jddxx.com )时刻准备为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在哈拉雷到处都能看到“津巴布韦鸟”的标志,它被定为国鸟,绘在国旗国徽上,学名叫“红脚茶隼”,是迁徙于南亚和南非之间的候鸟,早在1000多年前,当地人的祖先就已将这种鸟的形象刻在祭祀场的石柱上了。由于哈拉雷生长着各种开花的树木,所以又有“花树城”之称。从每年的花开季节,全城就笼罩在花香之中。

 …

 第30句冬天的哈拉雷亦不寂莫,一种开桃红色花的乔木,又将红里带紫的花朵撒满了大街小巷,这种紫色花朵学名为蓝花楹,在津华人习惯称为紫树花,不仅是树花,哈拉雷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怒放的鲜花,鲜花洒在地上,如同童话世界一般。

 …

 第31句津巴布韦乌塔贝的比基王宫,面积之大令人难以想像,十二个小时不停地走,只逛了一半左右,汉白玉和镀金的雕塑(镀的都是纯金,有些就是真金),成千上万,保存得非常好,相比之下,故宫就像个大农庄,真的,以前说故宫是世界第几大奇迹,和人家比起来,真是太阴暗,太狭窄了。故宫和比基王宫的建筑年代相差并不远,但人家已经可以建造几百个绝不重复的喷泉和宽畅到令人难以想像的饭厅,只要去过这两个地方不存偏见的话,文明的差距一目了然。

 …

 第32句在津巴布韦,公园里,蓝花树下,人们朗诵诗歌,表演舞蹈……蓝花还未败,报夏的火焰花就在高大的凤凰树梢伸出了枝头,雨季来临时,凤凰树已是满树“火光”了。在火焰花怒放的季节,黄花树已是含苞待时,这秋天使者的花朵,一串串像金铃似地挺立枝头,(www.jddxx.com )告诉人们金秋季节的降临。冬天的哈拉雷亦不寂莫,一种开桃红色花的乔木,又将红里带紫的花朵撒满了大街小巷。不仅是树花,哈拉雷一年四季鲜花常开,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怒放的鲜花。感觉只有在画上或是**里面才会有的场景。

津巴布韦大象死亡数上升至200,非洲南部为何越来越“旱”?

2019世界最穷国家排行榜如下:

1、津巴布韦

极度的通货膨胀让津巴布韦沦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前他还位居世界最穷第十位,但是恐怖的通货膨胀率让这个国家的经济垮掉了。

通货膨胀让这个国家从2007年开始印了十个亿美元的货币,但是这些钱仅仅够买几个鸡。2008年8月政府决定让银行从货币的末尾减掉10个零。因为这些零已经不起任何作用。6个月后他们去掉了6个零但是又新加了12个零。

2、刚果民主共和国

不要把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搞混。刚果民主共和国在1997年前称为扎伊尔。刚果是非洲最大的国家,官方语言是法语,刚果的人口比法国人口多1000万,1998年开始的第二次刚果战争让整个国家变得萧条。

据某卑格米人称他们有很多人被临近的食人部落像动物一样被抓住并被吃掉,吃人是生存下来得一种方式。刚果也是世界上对妇女来讲最坏的生存地方-每年都有很多妇女被强奸。当地人相信和处女发生性关系也会感染艾滋。

3、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是少数几个没有沦为欧洲殖民地的国家之一。但是,利比里亚却被从美国逃出的一些奴隶发现并发展成为了殖民地。这些人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大权并且建立了和美国紧密相连的政府。

作为世界最穷的第三个国家,利比里亚的失业率高达85%。和他的邻居塞拉利昂一样,利比里亚也以血钻着称。因此美国禁止从该国进口钻石。平均每个妇女会生7个孩子-这导致了44年利比里亚的生活发展进步微弱。

4、布隆迪

作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这个闭塞的非洲国家以部落之间领地的战争着称。这个国家贫穷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连绵不绝的内战。堕落,贫穷向教育蔓延,HIV和艾滋在布隆迪蔓延。

据一项研究表明,在178个国家的调查中布隆迪人的生活幸福感最低。贫穷决定了这个国家几乎要完全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生存。

5、索马里

和其他非洲国家不同,索马里从未沦为殖民地。索马里位于东非,和阿拉伯国家有密切的联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伊斯兰血统索马里的HIV和艾滋传染率很低。索拉里和苏联的密切关系使其能够建立非洲最强大的部队;不幸的是由于对内战的无能为力最终这支部队还是与1991年解散了。

去津巴布韦探访“黄金国”是怎样一种经历?

津巴布韦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情况,而大象就是因为极度缺水所以才会死亡。非洲南部如此干旱其实还是因为受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非洲南部一直都处于这种气候恶劣的环境之中,在不久以前津巴布韦也遭遇过类似的干旱。

非洲南部可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才会出现极端气候

处于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此前一直备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困扰,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一个最明显的标识就是海水温度的异常,而且这个海水的异常指的是太平洋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关于热带海洋这一块的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

要知道气候本身就是具有蝴蝶效应的,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会使得整个地球的气候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情况,比如在一个地区会出现大量的异常降水,而另一个地方则是看不到头的干旱。

除开厄尔尼诺效应,全球的温室效应也是津巴布韦干旱的诱因

根据相关的气候研究可以发现即使津巴布韦地区没有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该地区的气候还是干旱异常。这是因为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在津巴布韦地区也会出现这种极端的天气情况。

而这次津巴布韦地区的动物大量死亡,这就是一个讯号。当然了全球气候变暖只是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但实际上即使是正常的气候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极端的天气,毕竟气候它不受任何的约束和改变。

关于津巴布韦地区的干旱情况,现在肯定是要重视起来的。只有等到下一次雨季的来临,才有机会让津巴布韦重焕生机。

非洲的天气非常炎热,非洲人民是怎么解暑的?

正如《非洲地理》上所写的那样:“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遗址、卡米遗址、马托博山的万年岩画,还有石雕艺术中那些意义深远的图腾象征,丝丝缕缕承载着非洲土著的精华血脉伸展开来,在我们面前汇成一道壮丽的天幕,瞬间映射出那曾经丰满灿烂的“黄金国”文明。被它敏感而纤细的触角牵引着,我们走进了这个世界上惟一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津巴布韦。

北京已近初冬的时候,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仍骄阳似火,17个小时的空中距离不仅隔断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季节,也几乎隔绝了两个世界的文明。无法想象在赤道的另一端还有那么多人在那样生活:货币紧缩、食物配给、生活物资匮乏,80%的人失业或濒于失业。然而,让我备感惊奇的是,在大部分当地人脸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愁苦的情绪,即使要在银行门口排队排上一整天,能取出来的钱还买不了几块面包,队伍里的人也大都耐心地等待,三三两两地谈笑着,时不时在灿烂的暖阳下露出他们灿烂的笑脸,牙齿如贝壳般闪着银光。

在哈拉雷待了12年的旅行社老板赵科是我在津巴布韦见到的第一位中国人。一相识他就先给我们讲了黑人的3句口头禅——“Don’t worry”、“Noproblem”、“I don’t

know”。当时只当听书一笑置之,接下来真正与当地人相处的日子里才明白,这几句话是黑人天生达观的最好写照。汇率每天巨变,今天的百万富翁可能到明天就一文不名,这个在中国人看来也许是灭顶之灾的事情对黑人就没那么大的效力,他们家徒四壁时仍能唱出调侃的歌词,仍能热烈地舞动身体的每一部分,仍能笑着对我大声说“你好!”即使知道上千年前故园就已经被称为“黄金国”,他们也从不为没用上金杯玉盏,没获得锦衣玉食而吁叹;即使知道经济的复苏会有一段漫长的旅途,他们也从不焦虑未来会怎样。悠然一句“我不知道”,顷刻间就拥有了千金难求的快乐。

正是紫薇怒放的季节,哈拉雷的大街小巷铺满了娟紫的碎花长毯,空中还纷纷洒洒飘下新瓣儿来,落在人的头上肩上,用手拂去了,余香却不散,久久地,久久地,直沁到人心里。忽然就想起张承志在他《文明的入门》自序中说:“丰满美好的文明,把力量输入了我单薄的身体。”寻找一段久已湮没的文明,揭开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其实并不需要埋头于故纸堆中去啃资料,也不需要拿着洛阳铲去挖掘遗存,只要在那些文明的丝缕中挑一根作为向导,闭上眼睛,完全听从心的导引,就能从看似纷繁芜杂的结阵中寻到它的灵魂中心。

飞来的船: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

飞来的石船与金色的巨石,站在平衡石公园里望着它们魁伟的身躯,我在想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成功,葡萄牙人占领了东非海岸的一些重要港口。寻找黄金是他们来到这里的重要动力。在东非海岸获取了数量不少的黄金之后,他们又把攫取的目光转向了传说中赞比西河上游的“黄金国”。

以津巴布韦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从1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但一直处于原始状态,直到11世纪才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莫诺莫塔帕王国。王国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黄金,所以很早就有人进行黄金开采和黄金贸易。10世纪开始,津巴布韦人就开始用黄金与东非海岸的 ** 人进行交换。裹着头巾穿着长袍的 ** 商人不辞劳苦,带着黄金、宝石和其他货物往来于东南非大陆,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以讹传讹”的效果。在他们的故事里,莫诺莫塔帕的名字和所罗门王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远征军入侵印度洋之前就认为“非洲内地有大城市和大金矿,是由一个叫莫诺莫塔帕(意为金矿的主人)的国王统治着,莫诺莫塔帕王国的要塞和宝塔都是‘由巨大石块砌成’,里面藏着大量所罗门王的宝藏。”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一书中,直接把津巴布韦与《圣经》中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城——奥菲尔相提并论。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类学协会副会长基恩教授更提出了科学的考证:认为奥菲尔的黄金就是来自于“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的上游”,即今天的津巴布韦。

黄金国的传说和考证,吸引了大批探险家和殖民者前来津巴布韦探宝。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是第一个到达莫诺莫塔帕宫廷的葡萄牙人,他成功会见了当时的莫诺莫塔帕国王,回去建议葡萄牙国王开辟了赞比西河航线,把许多军舰开进了赞比西河以遏制 ** 商人。16世纪30年代初,一些葡萄牙商人来到莫诺莫塔帕王国,他们在赞比西河岸的塞纳和太特建立了两个贸易基地,利用这些基地,葡萄牙人在同 ** 人的贸易竞争中占了上风。不过,接下来的30年里他们两次大举进攻莫诺莫塔帕王国都以失败告终,结果之后很长时间都要对莫诺莫塔帕王国交税纳贡。直到1629年,穆塔帕马武腊为争夺王位投靠了葡萄牙并签订了 ** 条约,大量葡萄牙人疯狂涌入,辉煌了5个多世纪的“黄金王朝”从此逐步走向衰亡。

平衡石公园里这些巨大的石块显然跟黄金和宝石都沾不上边,它们是亿万年前的地质产物,只泰然地接受大自然的雕琢和洗礼,人类的存在于它们只是沧海之一粟,就如人力丝毫不能动摇它们现在的物理平衡一样,同样人类对于黄金和宝石的欲望也完全无法撼动它们的存在状态。倒是那些居住在旁边茅草屋里的孩子们,日复一日在它们巨大的身影里奔跑玩耍,它们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巨大的倾斜阴影已经泄露了它们内心的温柔。

石雕村落:万年底蕴的野性图腾

不知道是不是因时间短暂未能深入真正的乡村,在津巴布韦的两大城市哈拉雷和布拉瓦约我几乎都见不到6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从老人的宝贵记忆里去采撷久远文明遗留下来的一些碎片,更使我期待探寻的心无比惶惑。所幸,在哈拉雷著名的石雕艺术公园里结识了萨布森先生。

有着典型“山姆大叔式笑容”的萨布森先生今年56岁,1985年公园建立的时候他便开始做管理员,直到现在。23年里,他默默地守候着这座露天的艺术圣殿,每天迎来送往那些可能穷困潦倒,可能狂放不羁,可能深邃苦闷的各类石雕艺术家,见证着他们在这里用刻刀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偌大的公园里雕像林立,有抽象派也有写实主义,有精心创意也有随性之作,有的看似线条简单,无象无形难以描述,但是萨布森却看着它的创造者在这里浸*了3年时间;有的刀功犀利造型生动,看似需要多年的积淀和思索,萨布森却兴奋地告诉我那个年轻人在一个下午创造的奇迹。我们一同静静地走近正在公园最大的一棵树下埋头创作的人,他看上去大概还不到25岁,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工作衣,用手中小小尖尖的刻刀正在整理着一座石雕的细部。他的眼睛很专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表情,从他纯黑色的脸上也难以察觉到他内心的激动。如果不是在这里,如果他的手中没有刻刀,我会把他当成街上千千万万等待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那个午后,我被这种叫“石头”的东西深深震撼了。我不是艺术鉴赏家,我也无法估量那些艺术品的巨大价值。我只是用我的心在阳光下与它们相互对视。比起中国的寿山、田黄等金石雕刻,它们的雕琢不能说细腻甚至有朴拙之感,但是写意的粗犷线条与一点点传神的细节透出的那种野性气韵却时时逼人而来,似乎要把它们生命的图腾也镌刻进观者的心坎儿里去。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有生命的雕塑并不是什么艺术大师或者名家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可能正如我们在树下见到的那个年轻人,只上过初中,没有其他职业,今天吃饱了,还不知道明天的面包在哪里。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就在如此简陋的创作环境里,他们的作品中散发出来的那种巨大的灵感和魅力却是无法比拟的。

1907年5月,毕加索在创作划时代的油画《亚威农的少女》期间在巴黎特罗卡德罗宫人类博物馆受到了一个非洲木雕面具的启示,后来人们发现这幅油画中五位少女里的三位面部都被他画成了具有立体感的几何形体。显然是非洲面具使毕加索找到了现代语言,由此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的先河。长期以来,人们对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顶礼膜拜,但是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文化却知之甚少。在尼日利亚境内诺克地区发现的精美陶俑(约公元前900年-公元200年),在伊费地区发现的写实青铜雕像(约公元12-15世纪),在北宁城发现的精致青铜和象牙雕像(约公元13-19世纪),以及15世纪莫诺莫塔帕王国鼎盛时期所创造出的令人瞩目的石雕艺术品,这些都表明非洲艺术传统之深厚勿庸讳言。

大津巴布韦:“黄金国”的浮世绘

作为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文明代表,津巴布韦在石头上的成就还远远不止石雕,石头做的城市和宫殿才是它真正的精魂所在。“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思就是“石头房子”,引申意为“受敬仰的石头城”。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200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当地人无不把石头城引以为豪,不论从国名、国旗、国徽还是货币上都把它当成标志性的象征。津巴布韦最大的民族绍纳族人从古代就把那200多座石头城的任何一处废墟都叫作“津巴布韦”,而把位于今天马斯温戈省这片最大的石头城废墟称为“大津巴布韦”。作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它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凌晨6点,我们赶在日出之前走进了遗址的大围场。大围场是后妃居住之所,共分三段,最内部是一个直径57米的圆形城堡,严丝合缝,都以石头筑成,中间生满了苔藓。这里除了一些残垣断壁就是满山散种的ALOE,那是一种高且直、顶端如同菠萝顶一样的树,三两成行。它们直得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似的,让我想起了《木乃伊归来》中那一棵棵无缘无故从沙子里冒出来的椰子树。进入这迷宫一样的王宫废墟,看着那窄窄的通路和没有屋顶的石室,心里无端会生出几许悲凉来,便不说话,静静地期待着日出的来临。

一抹红霞很快就跃过了大津巴的标志性高塔晕染进废墟来,随后无数缕有些羞怯的阳光就从塔边的花墙缝隙里照射到“迷宫”的每一处角落,在墙壁、地上和人的身上雕刻出一朵朵奇异的花影。花墙本来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城堡一圈儿,现在就只剩面对太阳的东方还保存完整,大约有十几米长,是用镂空斜插的石块拼成花样,据说这是为了象征子孙繁盛,无穷无尽。标志塔高13米,地上7米,地下6米,比外墙高两米左右。它的用途至今成谜。曾经有殖民考古者认为这里就是黄金的藏匿之所,所以从塔的底部抽开了几块石头去寻觅,结果证明里面是实心的,便又草草给堵上了,不过显然堵得不是很结实,现在感觉随时有坍塌的可能。塔的下方是一个王宫专用的女子学院,其实它的样子很像一个谷仓,外面用木围栏围着,上面还盖着草,而里面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晒谷子的晒台。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让未婚女孩子受教育的地方。通常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祖母,所有未婚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女孩子会围坐在她身旁,听她启蒙做女人之道,也许还有最初的性教育吧。

大围场的外墙与内墙都有着流畅的弧形,让人不禁赞叹拼接设计之巧妙。非洲黑人学者姆富卡博士的新著《大津巴布韦》反映了石头城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认为,大围场是国王的“三宫六院”,城内有封闭的一个个小石屋,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那些是后妃们的住所,而不是历来所说的王城。真正的王宫是在山顶的城堡内。大围场里最大的石屋就是王后住的房子,还保留着香木镶的门楣,顶上应该是用木头盖顶。从这个石屋向北,有一条极细的通路,保留尚且完好的墙体最初有一人多高,向北渐矮,最后竟与台阶的边缘相似,这是一条国王巡幸后宫的艳史之路?还是一条遁逃的秘道?不得而知。

再向北行,豁然开朗,原来在大围场的周边还密集分布着更多的石板路和小石屋,那些都是民宅,依傍着大围场密集而居,也算是住在“皇城根儿”了吧。而那条细细的羊肠路竟然一直是通向国王居住的山城。石壁陡峭的小小石山上,屹立着一座坚固的石堡。堡前只有两道羊肠小道通到山脚;堡后陡壁绝崖,野兽也爬不上来。从堡顶俯瞰大围场,一目了然;展望外围,视野开阔,连一只兔子都别想溜过去。城墙仍旧用片石垒砌,高约7.5米,底厚6米多,坚不可摧。堡墙只开着可容一人侧身出入的狭窄石门,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因为此,早期的考古报告都把它叫作“卫城”,认为它的作用是在保卫大围场的王城。

越是感叹这座石头城的鬼斧神工,就越是想知道它的建造来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什么人建造的?有人认为它是由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 ** 人建造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非洲黑人建造的。根据历史记载,最后在津巴布韦这个已颓败的城市居住的民族大约在1830年“祖鲁战争”期间已被全部赶走了。后来声称拥有大津巴布韦的阿孟瓜人,实际上并未在当地居住过,这里现在生活的是绍纳族人的一个分支——马卡兰加人,但他们至今还住在低矮简陋的窝棚中,他们的生活似乎和这些建筑毫无关系。而这一古迹的真正建造者,随着历史的烟云似乎已无从寻觅。

石头城为何毁灭?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是:15世纪末,莫诺莫塔帕王国的矿藏枯竭,牧场过量放牧,农田连作而肥力下降,生态恶化,工农业生产锐减,养活不了石头城那么多的居民。有一年大旱,野火烧毁了庄稼,生路断绝,人们不得不舍弃石头城向北迁移。被遗弃的石头城禁不起几百年风霜雨露的剥蚀,特别是19世纪西方强盗的挖掘捣弄,终于只化成一片废墟,仅能供后人研究和凭吊了。

卡米:被遗忘的古都山城

比起大津巴布韦的曾经辉煌,位于布拉瓦约附近的卡米遗址简直就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同样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古都,同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卡米在大津巴布韦巨大的光环下面只是一个小小的阴影,连津巴布韦人自己都浑然不觉,修建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卡米也是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50个知名城市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未踏上这个国家的土地之前,它在我脑子里也只不过是一个考古符号,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和展示,一片空白。

如果说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随着太阳的初升也差点儿让我的心跃出胸口,那么卡米遗址就是在夕阳渐淡的余晖中向我释放出了它久违的光华。很难想象,在这个只有一小块路牌标志它存在的小小山城外,有一个那样不起眼的小小博物馆,可是里面却有着正宗的中国明朝青花残片。这与《非洲地理》上只言片语的介绍不谋而合:在中国的明朝,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卡米一度是津巴布韦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曾在卡米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同时,这里还是各国使节驻扎之地。

赶在黄昏时分走近这座废弃的古都,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卡米虽然也贵为莫诺莫塔帕王朝的古都,却没有好好造一个大围场,国王、后宫与亲信们都住在山上的卫城里。不过这个卫城比起大津巴的卫城更为完整。卫城除了壁垒森严之外,还充分说明了国王对神的狂热崇拜。作为神的代言人,巫医住在几可与国王寝宫相媲美的大房子里,而且与其他房间不同的是,这里还用一种赭红色和靛蓝色的漆刷过墙,在当时可以算是“豪华装修”了。

曾经参加一支联合考古队对卡米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向导Steven告诉我们:卡米遗址的标志性建筑竟然是葡萄牙使者在卫城外的山坡上竖立的一个花岗岩十字架。这听上去有点儿滑稽——一个完全是津巴布韦人自己建造的文明遗址,标志竟然不是绍纳族的图腾或者莫诺莫塔帕的王权象征,却是耶稣受难的十字架。1560年底,天主教耶稣会修士贡萨洛?达?西尔维拉来此传教,虽然他

后来受诬陷被国王处死,但是显然他在津巴布韦人心目中所造成的宗教印迹显然是不可磨灭的。从现在的卡米十字架上用小石子压着的无数津元来看,还是有很多人挥之不去他们的天主情结。

在城堡中转了一圈儿,Steven神秘地引我们走向西边的出口,大家都以为那是一堵结实的外墙,结果出去以后回头一瞥,才发现了这个城堡最令人震撼的秘密。原来,城堡的整个西墙都是如大津巴布韦那段唯一完整的城墙一样垒上了层层叠叠的花式砖样,这显然同样是对子孙延绵不绝的期待,也再次佐证了两个遗址之间的传承关系。只是,这一段花墙经过500年的动荡还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实在是个奇迹。

从1000兆瓦直接缩减到90兆瓦,津巴布韦的卡里巴发电站究竟怎么了?

谈起非洲,可能大多数人都与黑皮肤、炎热天气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非洲的热是不均衡的,太热的地方没人居住,而其他地方没有很热,甚至很凉快,不需要避暑

非洲最炎热的时候能达到50摄氏度,但仅限于撒哈拉沙漠地区,这个地区夏天最低温度都有40摄氏度,但是无人居住。非洲大多数地方其实并没有很热,大多数地方夏天最热的时候温度维持在30摄氏度,其实相比于中国个别城市的温度,这是很正常的温度。我国郑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夏天最热都能达到38甚至40摄氏度。要知道,这些城市的人流量是很大的。所以,中国居民甚至要比非洲人民更难受一点。

另外,非洲有很多地方夏天不仅不热,甚至有点冷。赤道附近有一个国家叫肯尼亚,它的首都内罗毕在6、7月的时候,居民都穿着外套甚至羽绒服,到了九月份的时候,温度才稍微有一点回升。再有就是津巴布韦的哈拉雷,不仅夏天温度低,而且昼夜温差极大,街上到处可见生火取暖这种形式。因此,对于非洲人而言,避暑其实并没有很重要,也没有很困难,只要他们每天在最热的时间段能够呆在屋子里或者只要在树下乘凉便好。

我们所认为非洲人黑是因为阳光照射,其实并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基因原因。很多人都说,非洲有可能成为一个避暑胜地。

全国60%人口都吃不上饭,津巴布韦为何会陷入饥荒之中?

津巴布韦的卡里巴发电站是水力发电站,利用卡里巴的水库发电。这个卡里巴水库发电站是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共同实用的,水电站的日发电量最大达到1000兆瓦。这个发电的量还只是勉强够两个国家的日常使用,但现在卡里巴水电站已经从1000兆瓦缩减到90兆瓦,发电量少了十倍,很明显这个电量是不够用的。导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经常性的停电,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01、雨季的降水量严重不足,卡里巴水库水位持续下降

以往卡里巴水库的水位是可以满足水电站1000兆瓦的最大发电容量的,这个得亏非洲热带丰富的降雨量。水库才能常年水位得到提高,满足水电站的供电需求。但在2019年开始,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降水量严重不足,整个夏天就没有几天是下雨的。水库的水位没有雨水的补充,又要持续发电,水位一降再降。发电量也从1000兆瓦降到90兆瓦。

02、卡里巴水力发电站发电不足,严重影响到津巴布韦整个国家

津巴布韦在非洲本来就不算一个富裕国家,经济落后工业也落后。整个国家的电力使用几乎就是看卡里巴水电站,这下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除了平民百姓生活受到影响。津巴布韦的工业也受到了影响,每天停电的时间竟然超过了18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只有6个小时是有电用的,津巴布韦的一些小企业因为电力无法正常供应而裁员甚至倒闭。只有大企业才能勉强生存。

03、津巴布韦需要解决的是水库水源问题

津巴布韦政府也在处理干旱天气影响水库的水位,只要能把卡里巴水库的水位升回来,津巴布韦就能正常供应用电。虽然津巴布韦还有另一个发电站,但是这个万基发电站设备太旧,电力供应满足不了整个津巴布韦国家使用。

因为连续干旱引起的旱情和津巴布韦持续已久的通货膨胀导致了津巴布韦现在90%的人都吃不上饭。谁都不敢相信,曾经拥有“非洲粮仓”之称的津巴布韦,现在居然将近90%的国民都吃不上饭。

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天气。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工业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效应让部分地区都产生了干旱的现象。

而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剧,导致现在旱灾更加严重,有很多人都得不到粮食保障和水保障。这是津巴布韦目前现象的一个原因。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可能你们不敢相信,津巴布韦的银行曾经发行过价值100万亿的钞票。100万亿听起来很多,但是它的实际价格相当于是人民币的2.5元钱。

我们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这种现象,钞票发行的越大说明这个通货膨胀越严重,也就是说国家也就越穷。那么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在80年代的时候,津巴布韦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国家。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矿产资源和粮食作物。但是由于后来与西方国家的冲突,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进行了将近20年的经济制裁。导致津巴布韦的经济严重下降。

由于缺乏外汇贮备,银行也没有多余的资金,而国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无奈只能出钱补贴。而补贴的方式就是印刷大额钞票。所以就造成了津巴布韦这么严重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