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信宜天气怎么样_7月27日出生的人命运怎么样
1.台山特产 台山有什么特产零食
2.虎跳峡的信宜虎跳峡
3.急!科学问题
4.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5.茂名大仁山风景
台山特产 台山有什么特产零食
水步(四九)香薯
是一种略带粉红色双层薄皮,黄肉白糖心而可以抵饥的番薯。虽然台山各地都有出产,但以水步地区附过所出产的最为著名,其肉略具**,煮熟之后,白心松化而香甜,焗干之后,香气四溢,和普通番薯有别,故名香薯。在日军沦陷时,粮食极度缺乏,幸赖它救活了不少邑人,当时实在可以称之为“养人的无价之宝”。
零食排行榜
北坑草席
是台城附近北坑盘屋地方的特产。这地区的人,多数是姓盘的人聚族而居。每年秋分至晚造收割前的空闲时间,勤劳的人家,多数兼织草席以为副业。织好之后,挑往集市或过村售卖,顽皮的儿童见他们到来,玩笑之为“盘古皇卖席”。北坑草席所用的草是当地的特产,圆身而细软耐用,因其内中空有如灯芯草,所以夏天可以隔热,冬天加床垫,穷人则加糯稻草,又可以贮热。一般人认为它也是台山的一种宝。
北峰山上白云茶
台山白云茶,主要产于北峰山,以长于终年白云缭绕的山高处得名;《新宁县志》说“白云茶产于狮子头、瓶山顶者为上,性最凉,能解积热;不可过饮。”大概由于白云茶常受云雾滋润,其性确较寒凉。用以泡茶,质滑味香,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而解疲;且放置十日不馊。所谓不可过饮,就是如果饮之太多,轻则兴奋失眠,重则伤及脾胃。但如用之得法,却能收药效。据《百峰山草药》介绍,用干白云茶叶三至五钱,以水煎服,可治风热感冒、痰多气喘、头痛、昏睡、烦渴等病。民间还有一方:干白云茶叶一两,配以蜜糖一斤,密封于瓶内三几个月,即成医治红白痢症的特效药。这样蜜泡过的白云茶渣,炖烂敷医红眼病,不少回乡侨,也访买一些带到海外备用。
远近驰名的台山西瓜
最近几年,台山西瓜以产品大宗、上市早、瓜质好、品种优良而远近驰名,在港澳市场占有一定的位置。早在五月上旬,别地的西瓜还躺在瓜床待熟,台山西瓜已经抢先在市场露面了。经过几年选留提纯复壮优良西瓜品种,确定了“新青”“加宝”两个瓜种作为当家种。“新青”瓜体圆溜,“加宝”呈椭圆状,但都具有皮薄、肉红、清甜、少核等优良特点。这两种瓜,产量高,亩产一般三千斤;四九南村、坂潭,附城北坑、南乐等地种植的,亩产高达五千多斤。一个瓜最大重达二十四斤,一般的十七八斤。
漫步斛街话菜花
据说,都斛椰菜花,由旅美华侨引入,已有百多年历史了。它虽不是都斛始产,却是都斛盛产,且比别地菜花著名。这是因为都斛西北有高山所挡,冬季气候温和,东南临南海,冲积土层肥松,因此椰菜花有生长快上市早的优势。椰菜花分秋冬两季植,冬植为主。都斛菜花,以花大如盆,色白似玉,味甜脆口而获得盛名。厨师常用猪肝、肉片、香芹烩炒都斛菜花,端到席上,好看又好吃。有人这样赞美都斛菜花:远观如白菊,近看似珊瑚,味鲜甜夹脆,形美入画谱。一位香港回乡同胞对亲人说,在港难食家乡菜花,只有在名牌酒家间或有幸尝试,但价钱昂贵。他回来一次就买上十斤八斤,吃个痛快。有些香港同胞向有关部门建议,为免鱼目混珠,出口都斛菜花要标名。后凡出口都斛菜花,都标明“台山都斛一级菜花”。
潮境萝卜
每年岁暮时节,萝卜大量上市。一提起吃萝卜,人们不禁想起我市萝卜的名产地潮境。潮境萝卜和牛膜又结下了不解之缘。牛膜煲萝卜,外加点辣椒酱,吃后齿犹留芬,引人垂涎欲滴。为什么潮境萝卜比其他地方的萝卜胜一筹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原来整个潮境地区的土地都是半泥沙质的,最适宜于种植这一类作物。但出类拔萃的还是潮境圩边的众享番头朗(土名)产品。这一带的土地尽是乌泥黑沙的半潮田,又有一条水质特别好的陈坑分支流经这里,因此长出的萝卜特别光滑、圆大、幼嫩、清甜,没有硬性。
塔脚生菜
享有盛名的塔脚生菜原出名于台城城西富国庄和长盛两村村前的三分多的土地上。居住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经过长期经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生菜经验。“塔脚生菜”发展到三十多亩,统称为“塔脚生菜”塔脚生菜与众有何不同呢?它具有清甜、爽脆的特点,稍一不慎掉在地上,就象摔碎了一支玻璃灯筒一样,故人们又称之曰“玻璃生菜”。据此间的老菜农说:两村周围都是一大片沙质半潮田,生菜的种植方法很讲究,每年阴历九月初九日前后的一个星期内播种,约一个月后便有菜苗移植了;行距约丁方一尺左右,种下一星期后应薄施人尿一次,以后每星期薄而匀施人尿二次,一般不采用化肥,因恐成熟后易于霉烂。另外,要勤浇水,水要清而不浑,土质忌咸,否则,尽管菜身壮大,也免不了味道苦涩。如果气温暖和,六十天左右可结苞,赶在大年初一上市。
仑定荔枝
仑定,在海宴街之北二公里。这里土质肥沃,环境得天独厚,荔枝果场分布在村的西边、东边、桥头、佛山等处,共有七百亩地。仑定荔枝的主要品种有芝麻荔和黑叶荔两种,尤以芝麻荔最为出名。芝麻荔果形似小柿,皮色红中带绿,肉厚且脆,饱水清甜,因其核小似芝麻,故名。仑定芝麻不但好吃,而且早熟,它比广东地区的荔枝提早两个季节上市,每年农历四月下旬开绐收果,五月底便收完。黑叶荔有生火补气之功,香味适口,可称佳品。
广海区边芥兰
台山有名的广海特产“区边芥兰”,十月中旬开绐陆续上市,满足市场需要。区边芥兰以空心质脆,叶嫩味甜获得盛誉。多年来,不少到广海来的外客都循誉要求用区边芥兰下菜,以尝新鲜。区边一土名叫水井东的田垌,所产芥兰最具特色。水井东北靠区边村,南临莲塘村,东接广海城边,形成小盆地,入冬气候较温和。加上土质肥沃,壤土下水源丰富,十分适宜芥兰生长。老菜农们说“芥兰要‘水肥足,杂灰嫩,霜雾薄,质脆甜’,水井东是名产地。”随手可折,豪无纤丝牵连。
海宴连藕
赏连花固然致趣,吃莲藕更别有风味。海宴出产的莲藕,又肥又大,最大的一株可达五六斤重;尤以三沙、三安等地出产的最佳。这些地方出产的莲藕不但肥大,而且淀粉含量特别多。煲熟的莲藕,松得裂开,一啖入口,似吃槟榔芋那样松,而且莲香味浓;用来煲汤,清甜而有粉腻;削成薄片,以猪肉或牛肉片炒之,脆口无渣,是夏季的上等菜。台山人暑天用冬瓜红豆煲连藕汤,搞一两片嫩莲叶加入,汤味带莲香,还能消暑除烦。挖藕时将莲叶摘下晒干,可作包装材料,广州等地还用来包荷叶粽子哩。
西栅西洋菜的由来
西洋菜,味美可口,煲炒俱佳,人多喜爱。每当朔风初起,气候干燥,则以煲汤更宜。有钱人家投以鸭肾、蚝豉、虾米或猪骨,清淡人家只落一些番薯或清煲,各俱风味,均奏清热润肺之效。西洋菜在我市已比比皆是,唯是斗山西栅的为最佳。究其原因,除土肥水美外,应数培植技术最为重要。十九世纪末,一小贩往来各地。一次,在都斛见一位归侨栽有野菜两盆,问之,说由外洋带回,叫西洋菜,可食用,并得一捆带回,植于菜园,早晚淋水,生势不错。一日,他偶把此菜老茎弃于水沟,几天后,发现老茎均发出新芽。为好奇心驱使,他试将老茎植于垄沟水中,结果,发现水育比旱育的生长快,菜质好,自此,西洋菜便在西栅落户,由旱育改水育。后又经当地农民多方探索,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西栅西洋菜,便为我市远近皆知的土特产,尤以石巷村生产的为最佳。
冲蒌乌豆
时届冬令,台山人喜欢用乌豆配以猪肺、蜜枣、楷杷叶、沙参、北合、陈皮、羌片煲汤。这种乌豆汤清润肺腑,化痰止咳。因此,乌豆是台山人爱食的一种豆类。它多产于海宴、沙栏、四九、冲蒌等地,尤以冲蒌产的为最佳,冲蒌乌豆是我市的著名特产。乌豆又名黑豆,豆身如墨,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豆身扁平,黑皮面带有一些灰白,豆背上有凹迹,人称之为“牛脚迹”,这种乌豆是正种乌豆,它在农历八月收获,故又称“八月豆”;另一种豆身圆溜溜的,豆背上没有凹迹,全年可种两三造,人称之为“三造收”,效用不如前一种好。
鸡爪芋
鸡爪芋是台山的土特产之一,多产于四九、水步等地。清光绪十九年修的《新宁县志》已有记载,可见其在台山已有较长历史了。鸡爪芋,顾名思义,其形似鸡爪:一个芋头,周围有弯长的芋仔,一般重量有二至四斤。鸡爪芋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农历正月,农户便把鸡爪仔种下田里,年底才收获。鸡爪芋虽不可口,但对健身治病,效果很好,故有“本地人参”之称。其性微温,味微甘,有小毒。有的人食后喉咙痒,有的人则没有这种感觉。据一些有名的老中医介绍,常食鸡爪芋可使人开胃健脾,对盗汗、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肝炎、腰痛等病患者和体弱身衰,病后欠补的人,长期食鸡爪芋有一定疗效。无病食之,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补气补血;有病食之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为辅助治疗疾病的佳品;其叶和茎,洗净晒干备下,煎服可解劳倦,消食滞饱胀。
山稔
山稔,在台山只叫作稔(学名岗稔)。这可能因为它不仅山岗上有,而且坑底溪旁、河滩甚至水田边,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只是山岗上特多。山稔全身是宝。它不但果子可食,而且枝叶可做柴,头可烧炭;将其根、果、叶采集,洗净切片晒干,还可做药,服之可收敛止泻,祛风活络,有补血安神之功。鲜稔叶嚼烂能止血,且能促使伤口愈合;其味有点苦涩甘凉,又可止渴。有些地方还用稔子酿酒。
“珍香”大米
“珍香”系列大米其特点是:米粒细小、口感香滑,软而不腻,深受顾客欢迎。
“珍香”系列大米产自素有“广东第一田”之称的台山二十万亩水稻连片高产指挥示范田,经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鉴定为无污染大米,是台山粮食购销总公司精心配制、利用先进技术加工而成的拳头产品。投产当年,“珍香”系列大米就被授予“放心米”称号(编号:第02020082号)和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标志编号:LB-03-0212191207A),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珍香”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同时,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销量与日俱增,单在广州就已成功进入了二大超级市场(好又多、胜任)二十多个分销点,目前“珍香”已逐步走上正轨,其销售网点遍布珠江三角洲,并已初步打入香港市场。
“珍香”大米现已上市的都是丝苗米系列,品种有五个(一、二、三、四、五星),与此同时,“珍香”已开始筹备创建新的大米系列——珍香精品米,以求不断完善自己,更好更快地向中国名牌迈进。
冲蒌白岗凉粉草
凉粉是台山人清热解暑的食物,用凉粉草制作。这种食物煮成糊状,冷却成糕,色泽乌黑,味甘甜,凉沁脾,食后周身舒畅。
凉粉草是草本植物,40年代时由信宜引入冲蒌白岗。每年清明种植,农历六月收割。制法是:洗净凉粉草,放入清水,加入少许食用枧水,慢火熬至草烂出胶。把胶水倒出,清除草渣,再放入锅中煮沸,加入适量粘米粉或木薯粉煮成浆,倒出用盆装好,冷却后即成。凉粉草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对高血压、糖尿、肌肉及关节酸痛有一定疗效。
冲蒌冬瓜
冬瓜是冲蒌土特产之一,春秋两季均可种植,是夏秋季供应商品蔬菜之一。品种有黑皮冬瓜和灰皮冬瓜两类,它根系发达,植株生势强,产量高一般亩产万斤左右,高产的达1.7~2万斤。冲蒌冬瓜肉厚,品质优,味清甜。老嫩瓜均可食用,除适用焖、炒、炖、做汤,还可晒干、制冰肉凉果,瓜顶芽做菜是茶楼上等菜。瓜仁还可入药,瓜皮晒干也可入药和拌红豆煲汤可解暑。煲糖水可解皮肤湿疹等,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冲蒌冬瓜产品已畅销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甘肃、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及北京、上海、武汉、兰州、天津、广州、深圳、珠海等市。
2002年,冲蒌镇的蔬菜经省有关部门检测和审定,已获得了广东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以冲蒌镇为中心的“黑皮冬瓜生产技术规程”已由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为江门市地方标准,以及省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目前,正在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镇”及冲蒌“朝中黑皮冬瓜”商标。
斗洞茨菰
斗洞茨菰盛产于大江斗洞村。其柄粗短、肉质饱满而特别松甜,大者可重达200克,适于炒和焖,是春节佳肴。五十年代中期几近绝种,1961年始再度发展,种植约300亩。
斗山茭笋
茭笋,属禾本科,外貌与禾苗相似,故又名禾笋。茭笋和禾苗的分别是:茭笋的叶比稻叶长宽而肥厚,而且长势葱茂。台山南部地区有大量出产,以斗山为最多,而以六村所产为最佳。
茭笋适宜在塘涌泽沿生长。每年仲春时节,将去年留下的枯稿分成小棵,植于有水的洼地,即可生长,终年不需施肥。夏末时茭笋就茂绿如茵,再用稀泥在干枝间泼下,使其留有空隙,便可大量发芽。中秋时节便似雨后春笋般丛生了,这时即可收获。
茭笋有煎、炒、滚汤三种吃法。煎时先将茭笋纵剖为二,再用刀在剖面上划一深痕,略分开,在里面填入鲭浆(鱼肉与猪肉混合捣成的浆状物),用油煎香,打个糊献(普通话叫“勾芡”)即成。也可用猪肉或虾肉伴炒、滚汤。
石坂潭番薯
番薯在台山处处皆有,但以四九镇石坂潭番薯最为著名。其品种有三:
1、香薯。是最佳品种,熟如蛋黄,含淀粉质高于其他番薯。其味香甜、松化可口、胜似栗肉。
2、金江雪。是耐寒高产品种,在零度的冰冷天气中也不致冻死。一般亩产750公斤至1吨,有的高达1.5至2吨。薯块含糖份很高,又称为“白皮香薯”。
3、挣爆垅。是早熟高产品种,一般种下80天可收获,不及香薯适口。
广海咸鱼
是台山广海的特产,“广海咸鱼”的腌制方法独特,历史久远。其方法是把白花、黄花等名贵鲜鱼插入生盐堆里腌制,鱼头向下,鱼尾向上。适时取出后,鱼身硬直、干爽,鱼肉结实、鲜明。食用时,把咸鱼切成小片,放在碟上,再铺些半肥瘦花肉和姜丝、葱花,然后淋上花生油,放在镬里蒸(或饭面焗)十五分钟即熟。当你揭开镬盖时,特殊的咸鱼香味即时散发四周。闻之,顿觉胃口大开;观之,油黄肉白,色泽清鲜;食之,霉香带甜,咸淡适口,确有特别的风味。
台山紫菜
台山人逢年过节或有喜庆,肴菜中多有紫菜一味。紫菜加瘦肉、虾米,滚以上汤,很是可口。紫菜,是台山著名的土特产之一。据《新宁县志》物产篇中记载:“紫菜,生大海中礁石,正青色,取而干之,则紫色,产铜鼓者尤佳。”铜鼓紫菜,并非产自铜鼓村,而是铜鼓一带的居民到附近海面的大礁石上采集回来的,以地名大排出产的品质最好。铜鼓紫菜大片而且厚身,嘴嚼起来,味鲜美又脆口。铜鼓紫菜有这样好的特色,同附近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紫菜这种海生植物,属红藻类,依附在礁石中生长。它有一种很怪的脾性,风浪越大的地方,长得越多越茂盛,而铜鼓附近海面,风浪特大,为这里特产紫菜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出产紫菜的地区还有上川岛。川岛居民称东面海为上海,这边风浪较大,出产的紫菜又多又好,桅夹、鸟猪岛附近石排上生长的紫菜,质地并不比铜鼓紫菜逊色多少。
蚝
蚝,是我市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海产品。我市海岸线长,有广阔的海涂供蚝生长。但蚝的生长特别,要在海水和淡水交界的地方,才容易繁殖和长肥。我市那扶联和,深井康华,地处北海湾尾端,水质较淡,利于繁殖蚝苗;北海湾中部的北陡沙头涌和汶村的茭勒、五乡,崖门口的赤溪曹冲等地,宜于幼蚝的成长,是良好的天然蚝场。按照性质特点,蚝可分两种:一种叫黄蚝,也称野生蚝;另一种是白蚝,是人工养殖的。这两种蚝的肉质无大的分别,只是蚝壳一种带黄,一种较白;膘期也不一样,黄蚝在农历五月最肥。这段时间,赤溪、广海一事的群众,到海边石排上采得的黄蚝,个大肉肥,十分可口。白蚝则过了冬至以后才进入膘期。人工繁殖的蚝,一般都在冬至过后才收获。但不论黄蚝、白蚝,都有一个共同特性,蚝肥则有粉(即蚝肚里的分泌物),反而不好吃,味中带酸。白蚝一般养殖四五年便可收获。收获时,采蚝拿着小铁锥,把蚝从依附石上敲下来,然后用小铁锥把蚝壳撬开,取出蚝肉,就是鲜蚝。鲜蚝煮熟晒干,便成蚝豉。煮蚝的水经熬过浓缩,就是蚝油
麦巷风鳝
风鳝是大江镇麦巷村委会瓦窑湾独有的特产。风鳝状如白鳝,一般身长40厘米左右,重约600克。头部若有两耳,遍体肥润,脊部呈银灰色,腹部是白色。烹调方法是:用油炸香后,以猪骨、花生、眉豆配合焖食。其汁呈乳白色,鲜美清香。
每年冬季,当北风呼啸、天阴地暗、江水激浪之时,风鳝就会成绻滚球而出。当地群众就在潭江中设缯捕捉,每次水头约可捕获500公斤。
下川虾糕
下川岛,屹立南海、宛若明珠。海湾优良、风光绮丽、土地肥沃、果木繁茂;渔场宽广、资源丰饶。全岛总面积为98.6公里,海岸线长132.98公里,自然港湾15处,岛周围港湾盛产苗虾,年产量达3500多吨,是全省最大的苗虾生产基地。
苗虾(又名银虾),可直接作养殖饲料,也可将鲜虾加工成虾糕,或晒成虾干。虾干加工成虾粉是精饲料的主要成份。
下川虾糕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味鲜可口,驰名中外。内销本省各地,东北,内蒙,黑龙江;外销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
虾糕营养价值颇高,可单独蒸食,也可作烹饪调味品。单独蒸食时将适量虾糕放在碟上,再铺些半肥瘦花肉和姜丝、葱花蒸熟,就美味可口,香味扑鼻。虾糕焖猪脚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先将适量虾糕用油泡过后再放猪脚加水焖熟,闻之香味四溢,食之脆口香甜,引人食欲。虾糕也是烹饪瓜菜的调味佳品。
虎跳峡的信宜虎跳峡
信宜虎跳峡因峡谷处有巨石酷似一头跃跃欲跳的斑白猛虎而名。
传说很久以前,信宜虎跳峡古木参天,芒繁草盛,人迹罕至,正是老虎繁衍生息之地,附近民畜被虎捕食的数不胜数。上天体恤民苦,派六名天兵天将,佩剑骑马为民除害。不想天兵天将骑马打虎,初次交锋,就被老虎咬死白马一匹。咬死白马的地方,叫做'罗马'即罗马村。剩下那五匹白马,吓得四逃,被天兵天将赶回圈定在那里。后被叫作五马归槽。上天又派一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那仙女仙女婷婷玉立,站在江畔欣赏人间的美景。不想一阵狂风吹过,对岸出现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张开血口,跃跃欲跳,正向仙女扑来。怎知那仙女法力高强,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不慌不忙用手一指,一道白光脱手而出,吊睛白额猛虎被变化成江中巨石。峡谷被当地居民命名虎跳。
信宜黄华江流入广西岑溪、藤县,与北流江汇合流入西江,主干全长230千米。是珠江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信宜市大成镇的大田顶,从东南向北流经白石、怀乡、朱砂等镇,是粤西地区一条落差最大河流,信宜境内98公里,落差达1200多米,河床平均坡降5.36%,水资源蕴藏量丰富。信宜黄华江在怀乡镇境内的虎跳峡河段,峡谷长约5千米,两面石壁如削,江面狭窄,有“小三峡”之称。虎跳峡是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层岩性主要是前震旦系云开群微粒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变质粉砂岩,属块状岩类裂隙水侵蚀峡谷,成于三叠纪。 信宜虎跳峡入囗头场滩,这里奇石满堆,千姿百态,从这里至“虎口”,悬崖峭壁绵延。江左岸有新娘桥,是凿石开成的栈道,沿山路前行,尺把宽的小径忽升忽降,上为突出的岩石遮盖,头顶绝壁,下临深渊,怪石镲峨,山脚壁立,直插江底,令人心惊胆战。
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乱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江中怪石若金锁、石狮、谷仓、盐仓、石像、插剑台,只见两山夹峙,狭口处有高出水面数尺的花岗岩,酷似斑驳白纹猛虎,跃跃欲跳。
江岸有仙人床、闸门等,附近有“五马归槽”名山,琳琅满目,真是山水奇观,堪称天然画廊与博物馆。
信宜虎跳峡杜鹃遍长山石中,漫山遍野,清明前后,春末夏初,桃李谢去,杜鹃红了,据说在很早以前,杜鹃花并没有名字,正当它含苞待放的时候,杜鹃鸟成天围绕着她歌唱,唱的嘴中流出血来,花儿终于在歌声中开放了,人们就将它称为杜鹃花。想到曾闻子规鸟,此处又见杜鹃花。子规啼血,滴滴落在花瓣上,“不如归去”,声声敲在人心坎里。然而,虎跳杜鹃红似血,化作一抹殷红,染在花里,滴在蕊尖,它也向人们诉说着肉翼大王的悲壮!诉说新娘桥下的痴緾!这景色被称作虎跳鹃红。
在峡谷中的悬崖高处,有一个大石洞,传说洞里宽如大厅,可容百人。据说原有二条大藤,瑶民可以攀沿上下,后来大藤被斩掉,再没人攀爬翼王宫。无人涉足。人们望而不可及,只好仰天长叹!它被当地人叫作大王洞,县志却把它称作翼王宫。 信宜虎跳峡河道,两面石壁如削,江面狭窄,江水湍急,隆隆有声。
嘉靖末年,罗旁地区(东界新兴、南连信宜、高州、阳春、西抵玉林、北连西江,万山联络)瑶民聚众起义。明朝对罗旁瑶民的征剿,万历五年就动官军20万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两广总督凌云翼调集20万大军分10路围剿罗旁瑶民,命高州参将陈璘率一路进攻信宜怀乡。
当地瑶民首领肉翼大王率众保乡护土,浴血抵抗在观古坪至虎跳峡一带。在峡谷中的悬崖高处,有一个大石洞,洞里宽如大厅,可容百人。据说过去有二条大藤,瑶民可以攀沿上下。
传说肉翼大王率众浴血抵抗,战败后退守虎跳,进入洞中,据险固守。陈璘的兵将无法上去,被牵制于此,进退两难。后来,陈璘佯作退兵,派一部分人员乘船沿黄华江而下。肉翼大王出来察看,被埋伏岩下的陈璘飞剑砍死。头颅顺黄华江流至约3千米下的罗山河滩,两岸杜鹃飞花飘瓣紫色染红了江。
陈璘连续荡平90多个瑶寨,怀乡地区遂成草木茂畅,兽禽繁殖的丘圩。
史书说总督凌云翼将大征罗旁,先下令雕剿。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信宜入,会诸军,覆灭之。<<明史.陈璘传>>
瑶民在明朝遭此家破人亡浩劫后元气大伤,罗旁战争:克巢五百六十,俘斩招降四万二千八百余人,邻境瑶僮皆惧。《明.凌云翼传》。到清朝时已无复旧观,许多州县的瑶人消失了。明嘉靖年间信宜县瑶寨共有131处,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信宜县已无瑶人居住。
后人缅怀瑶民先烈,就在罗山滩上建大王庙纪念他。民国后期,该庙己废。然庙空青山依旧在,虎跳峡两岸石山遍长杜鹃。春季鹃花似火,江水如蓝,诗人墨客喜欢到此凭吊、览胜、吟咏。
清道光七年(1827年)贡生刘朋有《游牛下峡》诗云:
叠嶂疑无路,
舟行石罅通。
几湾湍水绿,
数里杜鹃红。
断岸少人迹,
阴崖多鬼风。
石幢高百尺,
传是翼王宫。
清明前后,春末夏初,桃李谢去,杜鹃红了,想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啼血,滴滴落在花瓣上,“不如归去”,声声敲在人心坎里。
然而,虎跳杜鹃红似血,化作一抹殷红,染在花里,滴在蕊尖,“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暮又春残。”能不叫人惆怅满怀。问大地芲茫竟是人患千疮,又何曾想花草有情怜鬼雄。 从翼王宫顺流而下,一路风光绮丽,美景如画,不觉已到新娘桥。据说,在新娘桥下,发生过以身殉情的悲壮故事。
清代顺治年间怀乡赖福娶旺沙李家姑娘河香为妻。结婚那日,用大花轿抬着河香经过这里,攀援石壁而过,由于轿夫的两手要紧紧扳着轿杠,避免轿子倾斜而出危险,腾不出手攀援石壁,左碰右撞,进不了,退不回,由于封建礼教如此森严,在这危急关头,河香也不敢下轿步行,正襟危坐轿中,不料轿夫脚一滑,连人带轿滚落潭中,轿夫熟识水性,爬上岸,免遭一死,可怜那河香,不熟水性,直沉潭底,葬身鱼腹。
赖福不见妻回,心急如焚。正在此时,噩耗传来,象雷轰电击,五脏俱裂,哭得死去活来。泪哭干了;眼哭瞎了;声哭哑了;疯疯癫癫,说在阳间与河香无缘,在阴间也要和河香结为夫妻,于是就向虎跳狂跑飞奔,见一深潭,便以身殉情,纵身一跳……。怎知正巧遇在江边垂钓的鱼翁,见到此情此景,蚂蚁尚且怕死,大丈夫岂可轻生,就拼尽全力,把赖福紧紧抱住,才免一死。
河香生为赖家人,死为赖家鬼,她变鬼也不负此爱,她的芳魂时时缥渺在赖福的眼前。赖福睁眼便看到黄华江浊浪滔滔,闭眼就见到河香象出水芙蓉,如花如玉,致使赖福销魂落魄。一觉醒来,裤裆湿了一片,河香虽美,却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叹自己捞月无能,护花无力,愁肠寸断,断肠千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如处针尖,如坐愁城,心烦意乱,寝不安席,食不知味,惶惶不可终日。
兄弟伯叔见他如此,无不感到忧虑。于是,就有一帮人来苦苦相劝;人死不能复生,西方不亮东方亮,红花不止一朵,美女何止一个,何必如此哀思凄楚,缠绵悱恻,自讨苦吃。东村有淑女,名叫吴中花,精针织,善蚕桑。她采桑东篱下,犁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挑担的,也放下担来捋胡须,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如此人见人爱的窈窕淑女,何止是百里挑一,简直是人间少有。任你说得唾沫横飞,赖福也听不入耳,心不在焉。众人以为赖福怕羞怕丑,不敢开口,不便表态,就当作他默言同意了。赖福的父母便以媒妁之言给予撮合,怎知在洞房花烛夜,赖福却跑到新娘桥下,以身殉情,赴龙宫夜宴去了。可怜吴中花,独守空房,泪如雨下,作诗道:中花不见郎君面,花容月貌为谁妍? 春恨秋悲梦已醒, 劝君不信媒妁言。
河香身葬鱼腹,赖福投水轻生,中花独守空房,终生抱恨,谁是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不言而喻,是旧社会的封建婚姻制度。
高源雪山里的大峡谷虎跳峡在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之间,高源雪山里有个大峡谷叫虎跳峡。在丽江前往香格里拉上沿途美景尽收眼底,只要天气晴好,高原最不奇缺的就是蓝天和白云,远山层林尽染,梯田片片,简直就是天然的一幅幅山水画,山坡上有牛羊悠闲自得的在吃草,金沙江两岸还有玉米地,预示着农民将有个好收成,在走不远就是金沙江劈开玉龙雪山(金沙江右侧)和哈巴雪山,形成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之一的虎跳峡。
沿旅游栈道漫步,宛如进入绵延不断的峡谷画卷。虎跳峡全长17千米,上下落差 213米,两岸雪峰高出江面3000多米,其势惊险奇绝,慑人魂魄,在虎跳峡上游的金沙江入口处,有一巨石横卧江心,激流从仅有30米宽的巨石两侧穿流而过,涛声震天,白浪翻滚,传说猛虎常靠江心巨石跃上对岸,故名虎跳峡。
登上虎跳峡观景台,峡谷景观历历在目,观上游江面平缓,像柔静少女,但一入峡口便激浪滔天,变成暴戾的怒汉了。两岸绝壁擎天,构成两扇巨型石门,当中屹立着三角状的虎跳石,金沙江巨流从此夺路而出,跃过高坎,以雷霆万钧之势摔砸下来,高坎下,千波万涛沸沸扬扬,回旋翻滚,看那场面,令人心惊胆战,激流撞礁,晶花腾空,惊涛轰鸣,如雷贯耳,此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全被这涛声所掩埋,惊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在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走进虎跳峡的深处那汹涌澎湃的水声越来越清晰了那波涛汹涌的水了,一浪推一浪!一浪追一浪!一浪高一浪!气势磅礴!观看台上是蓝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白云,好不美丽;而台下却是波涛滚滚,看了令人心惊胆战!
峡谷边的山峰高、黑、锋利,令人头晕,天空在退却,变得更高,更蓝。虎跳峡的水像千百只老虎在怒吼,虎跳峡的水掀起了雪崩般的惊涛骇浪,虽然站在远处,却可以感受到丝丝雨丝,飘落在身上,真美!现在虎跳峡是徒步户外旅行者的最爱。
急!科学问题
番薯原产于美洲热带山区,后扩种到亚热带和暖温带,主产区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中国番薯种植遍及热带和温带地区。番薯是广东的主要旱粮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而居粮食作物第二位。全省各地均有种植,以粤西南、粤东面积最大。1992年全省种植番暮473.74公顷,占旱粮面积72%,平均每公顷产鲜薯17974公斤,总产851.47万吨(折稻谷170.28万吨)。与1978年相比,面积减少108.33千公顷,减18.6%,总产增246.4万吨,增长40.7%,每公顷提高7275公斤,增长67.8%。其中1992年粤西南的湛江市种植面积达72.67千公顷,茂名市58千公斤。粤东的产量最高,每公顷产量汕头市达38475公斤,其次是潮州、揭阳市30000公斤左右,粤西单位产量不到粤东的50%。
(一)番薯对气候环境的要求和反应
1、喜高温,怕霜冻。温度在15℃以上才能生根,故在10厘米土温达到16℃以上才能栽插薯苗。光合作用适宜温度为23-33℃,生育期中适温为20-30℃,其中茎叶生长要求稍偏高,适温为25-30℃,而薯块的发育要求稍低,适温为21-26℃。据试验,生育期间>=15℃积温在1000℃以上,生育期100-120天以上,才易取得较好的产量。积温值高,薯块产量和生物产量相应的提高,日较差大更为有利,温度越高含糖分越多,反之,含淀粉较多。但气温高于35℃对生长不利,也不利于薯块膨大。低于15℃生长停止,10℃以下开始受影响,而受寒害的指标是:当日平均气温8℃以下,最低气温2℃(或地面温度0℃)开始受寒害,日平均气温5℃以下,最低气温0℃,则番薯茎叶萎亡,薯块也会受冻害。所以各地应根据番薯对温度条件的需求,调节栽培和收获期。
2、较耐旱怕涝渍。番薯生育前期要求一定水分,后期则喜干燥;薯块形成后,遇旱停止生长,以后遇雨和较高的温度仍可恢复生长,对丘陵旱地有较好的适应性。番薯属需水较多的中生型作物,全生育期蒸散量为450-750毫米,植株含水率占70-85%,每形成一斤鲜番薯,需水100-170斤。番薯又是耐旱作物,根系发达,入土根深一般可达100厘米以上,在砂壤旱地上生长末期根可达240厘米以上。由于番薯体内胶体束缚水含量高,使在干旱环境下耐脱水,因此,夏季高温下萎蔫现象出现迟。水分过多易徒长,长期积水造成烂薯,遇涝渍则受害,长期干旱则严重减产,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排灌。
3、喜光短日照作物。强光有利于薯块形成,在遮荫条件下,茎叶容易徒长,产量与品质下降。一般品种在光照8小时左右,可以促进开花,在12小时左右,有利于薯块膨大。当叶面积指数在3-5之间,能有效地利用光能可获得高产。
4、喜通气良好的砂壤土,耐轻酸。块根形成和膨大时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土壤通气良好,块根长得快,产量高,一般种于通透气良好的砂壤土比种于粘质土产量高质量好。另外,它具有耐轻酸(PH5.6-6.5),不耐盐、碱的特点,是改良红壤的先锋作物。
5、抗灾能力较强。遇风灾后往往叶片、叶尖遭大量损伤,但因多数品种茎叶具有无限生长习性,茎尖受伤后还可使植株分枝多。灾后采用补充水,肥等措施,能长出新茎叶,最后仍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二)、广东各造番薯的气候条件与生育特点
广东的番薯按其栽培季节可分成夏、秋薯、冬薯和春薯。其中以夏、秋薯和冬薯为主,春薯不多。不同季节种植番薯,其气候条件不同,生育特点也不一样。
1、夏、秋薯
(1)气候特点 于7、8月种植,12月至次年1月收获。其生育期气候特点是气温由高到低,雨量由多到少,整个生育期阳光充足,太阳辐射能大,有效积温多,生育前中期气温较高,利于茎叶生长,生育中、后期日夜温差大,利于薯块膨大,较高产、稳产;在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的情况下,早植与适当延期收获,适当延长番薯生育期,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种植夏、秋薯适于我省耕作栽培制度,如水田的稻、薯轮栽,或稻、豆、薯轮栽,旱地的花生,番薯轮栽,或大豆、番薯轮栽等,对土地利用改良,发挥各类作物长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但由于夏、秋薯前期高温多雨多湿,利于薯瘟病的发生发展;后期干旱少雨,特别是遇严重秋旱的年份(尤以北部),对夏、秋薯生育和产量形成不利。为此,在栽培上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尽可能提早植期,夏、秋薯在初霜前收获,种植愈早,生育期愈长,愈能提高产量 。②根据植期长短,采用相应措施。如小暑至大暑种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利于茎叶生长,故在栽培上要采取"前控后促"的措施,以防茎叶徒长而影响产量。如处暑后种植,则茎叶生长适温期短,茎叶生长量不足,在栽培上必须采取"以促为主"的措施,如插足苗数,施足基肥,及时灌溉等。③选择相应的优良品种,如早夏、秋植的宜选用耐高温、高湿的高产良种,晚夏、秋植的则选用早熟耐寒的高产良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选用优质品种,即除干物率较高外,要香、甜、粉、软,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
(3)夏、秋薯在全省各地均可以种植,产量也比较稳定,但是,根据气候、土壤等条件,我省的东南部沿海和西南部地区最适宜发展。一是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可充分发挥番薯高产性能;二是沿海地区土质多为砂壤土,成为高产番薯分布地区;三是番薯较耐风害,易稳产高产。
2、冬种番薯
(1)、气候适应性:冬薯一般在"立冬"前后种植,"清明"至"小满"收获。生育期处于全年气温最低、降水和日照最少的时期,气温、降水和日照都是两头高,中间低,呈V型变化过程。当气温降至18℃以下时,冬薯茎叶只能缓慢生长,因此,晚稻收获后早种的茎叶生长适温期仅一个月左右,仅能建立一定的茎叶基础或结成小薯,迟种的茎叶生长适温期更短,只能完成发根还苗期,还未来得及进入分枝结薯期。"冬至"至次年"雨水"前一段时间,冬薯种植区的北部、中部地区旬平均气温在15℃左右或以下,并可有霜冻出现,冬薯在这一段时间,生长极其缓慢,甚至停顿,基本处于无效生长时期,直至"惊蛰"以后,气温才能回升至18℃左右或以上,茎叶才恢复生长,薯块逐渐膨大。因此,可以认为,冬薯种植区大致从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为冬薯缓长期,以后随气温上升,雨水增多,茎叶生长逐渐旺盛,随之薯块才迅速膨大。可见,冬薯整个生育期虽长达5个多月,但缓长期和基本无效生长期长达2个多月,真正适宜冬薯生长的时间仅3个月左右,加上日照较差,故冬薯产量一般比秋薯低,如遇到寒害严重的年份,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
(2)、冬薯气候区划分
影响冬薯的主要气象因子主要是冬季低温霜冻,广东冬季在寒潮入侵时,偏北地区可见冰、雪,中部地区会出现严重的霜冻,故北部冬薯无法越冬,中部地区产量低而不稳,就是南部地区也以冬薯改晚秋薯更为有利。若遇冬春连旱年份,如不及时灌溉,也会严重影响冬薯的产量。因此,主要是利用我省西南沿海冬季气候温暖的地区种植冬薯。根据各地冬季气候条件,将我省划分为三个冬薯气候区。
Ⅰ适宜区:位于汕头、陆丰、深圳、台山、信宜一线以南的所有地区,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4℃以上,多数年份冬薯可以安全越冬,遇强寒潮年分仍大部分没有死蔓,春季回暖早,因此番薯恢复生长较快,可在"清明"至"谷雨"收获,产量也较高。
Ⅱ次适宜区:位于Ⅰ区以北,饶平、揭阳、惠州、番禺、肇庆、罗定一线以南所有地区。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3℃以上,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冬薯地上部常受冻害,但地下部分可安全越冬,但遇强寒潮年分,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由于本区冬季比Ⅰ区冷得早,春季回暖慢些,需延至"小满"前后收获,产量也不稳定。
Ⅲ不适宜区:位于Ⅱ区以北的本省其余地区,除避寒暖区的有利地形可选地小面积种植外,大部地区不宜种植。 3、春种番薯
春植番薯主要是利用早稻秧地,冬绿肥留种田栽种,或仅作为繁育良种薯苗用。其生育期的气候特点是,气温由低到高,雨水、日照由少到多。此特点与番薯各生育期要求不大协调,如种植前期气温较低,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茎叶生长慢,对块根的分化和形成不利,而中、后期高温多雨,易造成茎叶徒长,不利养分积累,产量低,品质差。
马铃薯块茎内水分含量高,其呼吸强度远远超过一般粮食作物,所以在贮藏时必须注意通风与温度调节,否则在薯堆内会大量积聚水分、二氧化碳和热量,妨碍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质量剧烈变化甚至腐烂。
马铃薯的安全贮藏取决于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温度。块茎在0摄氏度以下受冻害;在1摄氏度时,淀粉极易转化为糖,降低了使用价值;而2-5摄氏度是贮藏马铃薯的适宜温度,块茎呼吸强度很弱,重量损失亦小,度过休眠期的块茎不萌芽;在8摄氏度时呼吸最强,皮孔张开,感病的块茎开始变化,湿度小时则变成干腐,湿度大时则变成湿腐,渡过休眠的块茎开始萌芽;在15摄氏度以上时呼吸强烈,湿度小时,块茎失水较多而开始皱缩;湿度大时,湿腐病迅速发展。因此,为了保持马铃薯的加工品质,在入窖10-14天中应保持13-18摄氏度之间的温度,相对湿度为85%-95%。有良好的空气流通条件,以利于伤口栓质化及愈合。栓质化后应尽快降低温度,最适度为3-6摄氏度,贮藏温度如果提高到7-10摄氏度,块茎呼吸旺盛,导致淀粉的损失。
供贮藏用的马铃薯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严格剔除受病虫危害或经日晒及受冻的马铃薯。因为经曝晒的马铃薯容易腐烂,不耐贮藏;而受冷冻的马铃薯也会失去本身的保护能力,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致使变质和腐烂。
入选的马铃薯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场所2-3星期,让水分蒸发一部分,使皮层坚硬,然后再入窑,窖内不应堆放过厚,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如通风不良,堆放过厚的块茎会因缺氧呼吸而产生黑心。
经过长期贮藏的块茎,粉质显著减少,淀粉含量降低。据试验,贮藏2-3个月的马铃薯的出粉率可达12%以上,但贮藏12个月以后,就降低到9%。如果块茎腐烂或发芽,淀粉的损失率可达12.5%。发芽的马铃薯,芽体中也会含有较多的龙葵素,势必使块茎中龙葵总含量增加。此外,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引起重量的损失,这比因呼吸造成干物质损失要大10倍以上。为了安全地贮藏马铃薯,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保证马铃薯中的营养物质损失最少,重量损耗也最低,达到不腐败、不变质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 避黄巢, 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一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y6,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端午节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 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茂名大仁山风景
大仁山风景旅游区概述:
大仁山,钟灵毓秀,为粤西信宜市郊的一个风水宝地。那里不仅天然风光秀丽,而且景色惹人迷醉。奇妙无穷的人间仙境,奇异迷人的自然景观都尽藏其中,方圆约100平方公里左右的景区内有气势雄伟的高山岭峻,有云雾缥缈的奇峰怪壁、怪石嶙峋、松涛阵阵、异穴藏宝、别有洞天;草药俯拾皆是,山茶沁人心肺,茂林修竹遍地皆是,鸟语莺啼处处绕耳。溪涧泉水清澈,庙宇香烟缭绕,山上松涛万顷,芳草浮翠,苍松葱郁,百花吐艳。那一座座石峰高矗挺立,融入浮云薄雾之中;那一道道清泉飞泻而下,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好一派仙境洋洋。
大仁山上景点众多,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岭,一石一泉,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更给大仁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神话传说中的铁拐李、吕洞滨、何仙姑等七仙曾陪伴何国舅在此修行,因而留下了许多胜迹-——左马右狮,脚踏龟蛇,其中“马岭超骧”,是信宜旧八景之一。
大仁山由左侧、右侧、中间三座大山组成。正面为鹰鼻峰;左边马鞍山,海拔502米,峭拔雄奇,形如奔马,前后尖耸,中平如鞍,而得名,被命名为“马岭起骧”,引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诗赋;右边为狮子山,脚踏龟山,蛇山。山上除了有天池,池水碧蓝,清明如镜,还有泉百道从烟雾中飞舞而出,下流成涧,清澈透亮,四时不竭,故列为八景之一,名曰“高原云涧”。群山雄伟壮观,包容博大,令人梦绕魂断,每逢大雨初晴之日,或蔼气漫开去之时,上到山顶往外斜下一望,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仿佛身处蓬莱仙岛,又象通向太虚的仙槎,倘倘浮游,洗涤胸中俗气,有超然世外的感觉。
不少大大小小的胜景:金鸡窿、崖鹰鼻、仙人泉、仙人灶、仙泉洞、仙人脚印、三脚灶、小瑶池、石墙、摘星石、观日亭等,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因此,当地人又称此山为仙人岭,并建八仙庙以祀奉。
山上原有三座神庙,幽景绝寰,是道家的修炼圣境,山中庙宇已有百多年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休闲度假品味生活的好去处。
山上到处生长着当归、荆芥、银花、金钱草、细辛等丰富的药材。传说1、大仁山上的山豆,是何仙姑撒下的种子,可治水痘,清热解毒。传说2、清顺治年间,凡登山、喝了仙人泉水的,都免于当时盛行的鼠疫,传说3、,一个农民随众登了山,改变了贫穷面貌,农作物丰收,六畜兴旺。于是形成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登山游览、采集中草药的习俗,周围二十里居民,结队而往,五月初一这天登山者有三五千之众。1949年以后,此俗不废。山上还有茶园,味道香醇,令人陶醉。清朝信宜人林湘源《高源云涧》诗道:“花边洗钵香成饭,竹外煎茶雪满瓯”。
长期以来,大仁山吸引着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盘桓,吟咏其间,有古人云“山险峻雄伟,高矗天际,有泉百道,从烟雾中飞舞而出,下流成涧。中有云涧庵”。清顺治年间,信宜知县徐鸣佩诗云:“涧水遥从天上来,溪云簇簇覆荒台。中峰石静蟠龙吼,百道泉流过雁回。旱魃无愁逢泽国。丰年有象到春台。恹恹每抱忧民病,憩此轩渠笑口开”。
游山玩水,置身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可以获得一种毫无功利、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放松。大仁山景区的无限风光令人难以抗拒。爬山过程虽然很累,但很满足。或许你曾经领略过大海的波涛汹涌,观光过高山名川的雄伟,欣赏过日出的迷人……但大仁山的山、水、空气让人感觉到另有一番韵味——能放松你的心情,放下你的生活压力,让你的心灵接受彻底的洗礼和净化。
[天气概况]
春早、夏热等特点(以信宜普遍气温为基准),夏季时间普遍长些,冬天时间短些,1月均温14..3摄氏度,7月均温28.1摄氏度(以信宜市全境气温为基准)。冬季气温山上最低低至10度左右,但山上山林茂密,所以空气湿度适中,清爽宜人。每年的春夏交季为雨季,雨季降水量丰富,这段时期大仁山上常有古诗中“烟雨蒙蒙”的仙境景象出现。7月至10月,气温普遍升高,但山上的特殊气候使得高温而不热,实为夏季避暑的首选。
“山有气而灵,气有山而神”。
自古每个名山都有其令人叹服的天气状况,大仁山也不例外,从上美景便可看出山上的大气磅礴与独特的气势,其因便是大仁山山上的气候特色,时而碧空万里,时而白雾茫茫,时而薄雾轻纱,仙气回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