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夹杂着沙子、灰尘的大风叫沙尘暴?

2.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看待北京的沙尘天气,为什么会形成沙尘天气?

4.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5.沙尘暴的起因

为什么夹杂着沙子、灰尘的大风叫沙尘暴?

沙尘天气的形成一般需具备四个条件_沙尘天气时空变化特征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

1.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扬沙,又名高吹沙(尘):能见度在 1 -- 10 千米内的天气现象。中国以新疆、内蒙等干燥地区多见,并且多在春季出现,南方极少;

3. 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 10-3-101 微米的固体、液体位子。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的自然来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和生物园以及火山等。气溶胶对气候变化、云的形成、能见度的改变、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及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由沙尘暴向大气输送的沙尘粒子是春季我国西北、华北直到北太平洋上空气溶胶粒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气溶胶粒子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影响大气水循环和辐射平衡,这两种过程都会引起气候变化。气溶胶粒子对减弱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因而气溶胶增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地表降温。气溶胶粒子又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云凝结核,气溶胶粒子增加对水循环的影响,一般也表现为使云滴数量增加,其气候效应也是使地表降温。

中国是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区,其主要来源于沙漠和干旱地区的风损蚀及随风扬起过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沙漠化及城市化,以及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特征和气候变化都可能改变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每年春季大量沙尘气溶胶随沙尘暴天气进入到大气中,并且在一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输送到上千公里以外的人口密集地区,从而危机和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微米尺度的气溶胶粒子对人的呼吸系统也可产生重要影响,并危害人类健康。

最近研究表明含有各种微生物和生物性物质的气溶胶 -- 生物气溶胶可对一些特定职业产生危害。生物气溶胶所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沙尘气溶胶对中国北方酸雨的中和作用,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分布,对海洋中微量成分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科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多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如何看待北京的沙尘天气,为什么会形成沙尘天气?

一、简单来说,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必要条件:充足的沙源、将沙尘卷扬到空中的大气层结条件,以 及将沙尘传输到远方的强风系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新疆北部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 等地区先后 出现6到8级阵风,为这次沙尘天气提供了非常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可以说,本次事件是同时具 备了沙尘卷扬与传输两个条件的小概率事件。?

沙尘暴背后的推手 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蒙古国正在经历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恶性循环,近二十年来创纪录的 高温和干旱,是250多年间所未有的。另一项针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别经历了快速升温和降水量减少,经受旱灾的频率增加。退化的植被和 暖干化的气候,使土壤沙化,形成潜在的沙源。

二、可以说,蒙古国早就是北亚地区最大的风沙策源地了,只不过一直有着沙儿没有风,再加上我国北

方各种防风固沙的防护林带阻隔,一直未曾肆虐,但其潜在的危险几年前就已经被甘肃、内蒙古地

区的研究人员注意,本文中上面的那些数据都是这些人物的功劳。

不出他们所料,这一次,两个冷暖气团 在蒙古上空的巨大交锋,差不多创造出一个“陆地台

风”,向上几乎要摸到对流层 巅峰。

直接将我国防护林全部绕过,让5%的中国回忆了一下“匈奴

南下”的景象,北京人民现在应该理解当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真正感觉了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事实证明,漠北蒙古总是要恶心中原地区的,哪怕人不恶心你自然也要恶心你,自然恶心你的原因

也是因为那里人的行为。这种所谓的“共同努力”我是不看好的,我相信蒙古国的人也不会看好,因为这乌里雅苏台地区对

于自己前中央政府的提防戒惧之心非常严重,垦荒采矿都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也就是说这沙尘暴

归根结底就来源于对南方邻国的不信任,怎么可能还接受南方邻国的治沙帮助,要是弄到最后还是

招来了南方邻国,那这沙尘暴不是白弄了吗?

三、乌里雅苏台地区自苏联解体以后,其生态环境就是逐年恶化,气温上升,降水减少,荒漠化 加 剧,这其中很大程度是人为的原因。 90年代以后,前乌里雅苏台地区实行了一种“全国牧场人民所有”“牧场和居住地选择全民自由” 的模式,这导致,所有人都拥挤向水草丰美的地区放牧,98年的时候,全国才九百万只羊,到了09 年已经成了1900多万只,完全失衡,造成南部大量牧场退化,成为风沙策源地。?

然后为了防止农业被唯二的两个邻国卡脖子,蒙古国大量垦荒种地,抽取湖泊灌溉,再加上其经 济又一大支柱采矿业的发展,基本对蒙古国南部水资源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图卢河的年平均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南部的几个名字特别难打的湖泊已经基本枯竭。 蒙古国的道路超过了必要值的4倍,造成了7×105km? 土地的退化和剥蚀,这种道路还跟中国那种 有行道树的完全不一样。?

四、在60年,该国沙尘日数仅为18天,而这一数

字到07年则增长了两倍,达到57天。不仅是蒙古国,内蒙古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暖干化的情况。61年来全区平均增温达到每十年0.36摄

氏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每10年上升0.12摄氏度)和全国(每10年上升0.23摄氏度)增温幅度。

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增多,降水波动性增大,气候干旱日数年际波动加剧,水资源总量减少。气温

升高,降水量减少,使内蒙古地区气候向暖干化发展。作为中国境内的主要沙源地,西北地区虽

然有暖湿化的趋势,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有冬、春旱发生,容易造成春季的沙尘

现象。?

沙源地的异常快速升温,不仅仅加重了当地的干旱程度。局地的异常增暖容易导致当地的热力不稳

定,发展成垂直环流,造成扬沙的后果。在全球变暖 的背景下,包括大风在内的极端天气均呈多

发、频发趋势。

为什么说植树造林不是万能的?

防风林主要是近地面地表植被, 高度通常在20-30米左右, 其作用是通过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

能,从而抑制、改善局地的起沙条件,减少近地面扬沙. 而不适宜造林的沙漠、戈壁等,仍然有可能

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强沙尘暴的扬沙高度可达1000-3000米,因此防风林对沙尘暴的阻挡效

果不强。

五、植被作为碳汇资源, 吸收并封存二氧化碳的优势也不断被提及。然而, “碳汇 ”的吸碳潜力在一定

条件下会减弱, 也可以变为“碳源”。比如在内蒙古,当春夏季的干旱程度超过一定水平,原本起到

固碳作用的草原生态系统反而会将更多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回到大气。类似地,被称为地球之肺

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越发频繁的山火燃烧下成为巨大的碳源,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所

谓“防沙治沙 ”,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科学治理人为

造成的沙化土地。

若忽略自然生态的独特性而盲目推进绿化,治沙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比如,不

充分考虑荒漠地区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就一味植树,不但树难存活,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

的情况。

寻找简单答案是人类本能,但是,现实中一个环境事件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沙尘暴的问题关乎到

气候(及其变化)、气象条件、植被状况,那么解决它的方案必定不是单一的。沙尘暴迫使不同国

家,不同地区的人,暴露在同一污染物下;让我们意识到人终究生活在自然中而不是自然旁边;那

么沙尘暴应该也可以促进系统性思维,和协作共赢的思考。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尘暴是自然现象。近年来越刮越烈,不能排除人为因素,游牧文化被无情替代,是沙尘暴危害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草原游牧民族,还有大量的外迁户。

1、 问:什么是沙尘暴?

答:不要把一般的沙尘天气都说成沙尘暴。风把足够的沙尘刮到天空,空气能见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称得上沙尘暴。沙尘暴一般并不多见。

2、 问:沙尘暴是否我国才有?

答:沙尘暴是一种全球气候现象。主要发生在风大的干旱地区。如中亚、北美干旱地区,澳大利亚、北非等地。我国的沙尘暴属于中亚干旱区。包括中亚、蒙古、我国西北。

3、 问:沙尘暴是否近年来才有?

答:沙尘暴自古就有。我国有记载的沙尘暴可追溯到汉代。实际上在地球上至少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如几万年前,赤峰市达理诺尔地区曾出现荒漠化时期,3 .5万年前湖水达到最低点,当时飞沙走石,形成了沙漠。

4、 问:我国的沙尘暴是否比较严重?

答:我国沙尘暴波及面积大,沙尘路现场,往往形成不只一个沙尘源地。假如几个源地同时发生,逐渐加速,就可能形成大面积的强沙尘暴。如今年4 月份的那场,是今年我国最强烈的。不过比起美国1934年的沙尘暴,我们还甘拜下风。

5、 问:我国的沙尘暴影响北京、华北,飘到韩国、日本,有人讲在美国也有发现,对吗?

答:首先应该说明,沙尘暴的最大危害地区是处在沙尘中心的干旱地区,沙尘天气是全球性的。沙尘不分国界,沙尘上到天空,随风飘游。北京的沙尘也不一定全是从我国西北刮来的,有本地区的,还有可能由内蒙古、蒙古、哈萨克斯坦的。那么飘到美国的沙尘就很难说是哪的了。

6、 问:有人讲近50年我国的沙尘暴趋于缓和,对吗?

这样讲不全对。近50年可能由于某种气象因素,与某些历史上最强的一两次相比可能弱些。但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了,危害程度大了。尤其是近1 0年,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亿万人民的正常生活。限于我国研究沙尘暴的历史现实,我怀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的可比性。

7、 问: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8、 问: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发生频次高的直接原因,是不是由于环境破坏引起的?

答:我刚才说了,沙尘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北方,特别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反应,这样说是没错的。如内蒙古额济纳旗近来发生的,首先引起大家关注的多次强沙尘暴,就与黑河断流,大面积胡杨林、梭梭等死亡有直接关系。内蒙古海拉尔市以往极少见沙尘天气,但由于今年西面大面积开荒,沙尘已成为海拉尔市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草原地区近年来不仅沙尘暴天气频率高、强度大,还造成沙漠的扩大,甚至新的沙漠形成。这与草原的全面破坏有直接关系,生态学家早有预料。

9、问:沙漠是否是沙尘暴的源头?

答:说现有沙漠和沙地参与了沙尘暴的形成还不如说沙漠是沙尘暴的后果。因为沙尘天气的主要颗粒物,特别是飞向高空影响北京等地的沙尘不是大颗粒的沙土,而是细土,沙土只对当地影响较大。细土不断被吹走,剩下的就慢慢变成沙漠了。

10、 问:影响北京华北等地的沙尘,主要来自何方?

答:我从前讲过,沙尘暴的范围很大,具有国际性。但直接影响北京华北等地的沙尘,主要来自北部附近的草原和荒漠地带。经常是起自中亚、蒙古南部荒漠区,经过蒙古高原草原区继续加速,大量沙尘参与,最终形成了影响华北等地的大规模沙尘暴。因此北方草原地区,特别是临近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关键地带。

11、 问:那么说内蒙古草原环境恶化是造成北京及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今年沙尘天气频繁增加正好发生在内蒙古草原大规模加速破坏的10年之后。内蒙古草原在退化草场占三分之一的基础上,九十年代又比八十年代增加了1 8%。锡盟草原在10年内又新添了6000平方公里的沙地。目前统计退化草场面积已无任何意义。内蒙古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9亿亩,人均8亩多。农牧交错带越来越宽,已接近中蒙边界。占很大比例的一年生草本和隐子草的退化草原,春季易被吹走,而农田在春季则完全暴露。因此很容易引起风蚀。

12、 问:大面积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草原是生产力较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能轻度利用,又是潜在沙漠化地区,因此载畜量过高必然导致退化和沙化。内蒙古可利用草场,9 0年代比80年代减少了828万公顷。而牲畜却增加了3000万头(只)。每只羊所拥有的草场面积,50年代为3.3公顷,80年代0.87公顷,90年代0 .42公顷。随着草原面积和单位草原产草量的减少,牲畜却无休止的增加,草产退化的速度仍然会更快。

13、 问:历史上内蒙古草原也曾出现载畜量过高想象,个别地区甚至不亚于现在。为什么草场退化不那么严重?

答:有蹄类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员。草原上的黄羊、野马和侯马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大规模随季节迁移,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同样实行游牧。事实证明游牧是利用草场得最好形式,是草原永远繁荣的保障,成吉思汗就是依靠游牧畜牧业征服了半个世界。

14、 问: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怎能还让蒙古族牧民过原始的游牧生活?

答: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讲人类生活从流动到固定。有游牧畜牧业到农业,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其实不然,人类发展应走多样化道路。蒙古人的祖先曾有过固定的渔猎、农业,以及固定的全羊畜牧业,走向大草原,实行游牧畜牧业后才得到更大发展。人类的现代发明,很多有利于流动,如交通、通讯、电脑,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人类将走向流动。游牧是草原得到轻牧、轻放的最先进利用方式。游牧畜牧业是游牧文化的载体,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游牧文化以水草为第一,牲畜第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是当代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15、 问:游牧怎能抵抗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呢?

答:游牧不是抗灾,而是躲灾,顺应自然,游向适宜的地方。定居后,人的生活暂时舒服了,但牲畜最多有一个季节好过,其他三个季都是灾。周围草退化了,每天要走很长的路去吃远处的草。若干年后,由于草场完了,最终还得丢弃房舍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在目前草原上不可能靠人工种草满足牲畜需要的情况下,定居本身就意味着灾难。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游牧文化的消失。我们在牧区搞的定居示范点,是花巨资、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是让大天鹅变成鸭子。

16、 问:内蒙古草原全面定居是从何时开始的?

答:内蒙古定居农业的历史及发达程度不亚于内地。几千年来农业只是附属于游牧畜牧业。清朝以来由于移民增加,内蒙古南部出现纯农业区,从此出现农牧交错带。解放后内蒙古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特殊政策,公社化后仍保持游牧,只是范围小了。八、九十年代,内蒙古全面推行牲畜草场双承包,固定草场使用权到户,从此结束了草原游牧的历史。

17、 问:农田在内蒙古是怎样增加的?

答:农业在内蒙古自古就有,长期只作为牧业的附属行业。再在汉、明朝就有大规模农业,但是大量开荒还是从清朝就开始的。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光靠畜牧业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再加大批汉族进入内蒙古,自然会从事他们熟悉的事业。

18、 问:看来人口是关键,内蒙古现在的人口还不能算多吧?

答:内蒙古目前总人口2300万,每平方公里20人。比河北、山东少多了,但后者属暖温带湿润区。内蒙古基本属干旱区,与同属干旱区的蒙古每平方公里1 .5人,哈萨克斯坦6.3人,我国新疆10人就算多了。有人讲干旱区人口最高限为每平方公里7人,那么内蒙古至少多了885万人,超过3倍。现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乌盟、伊盟、锡盟、哲盟南部等地区的几百万人已经或即将沦为生态难民。因此说,内蒙古的人口压力并不比我国其他人口稠密省市低。另外由于外来人口中以文化较低的破产农民为主,整体素质不高,只能进行低层次破坏性开发。更加重了草原的负担。人口问题的更大侵害是随着大量农耕民族的进入造成游牧民族更快地消亡。这才是沙尘暴越刮越烈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化就意味着沙化。

沙尘暴的起因

沙尘暴的形成需3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大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

力,据观测,强沙尘暴风速达30米/秒时,地面粗沙可脱离地面数厘米高,细沙可进入1.5千米以上高度,粉尘悬浮于整个对流层中,并可被搬运到1.2万千米之遥,二是地面裸露沙尘物质,它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三是不稳定空气,不稳定的空气是沙尘暴形成的热力条件,若低层空气稳定,则沙尘不会被卷扬得很高,沙尘暴不易发生;若低层空气不稳定,则对流作用使沙尘卷扬得很高,沙尘暴容易发生。

我国北方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是现代沙尘暴高发生区之一。这是因为中国北方地区绝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时气候多样,风力强劲,大风频繁,又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地表沙尘物质极其丰富。

我国北方各地沙尘暴多出现于春季午后。沙尘暴过境时,若是午后便加强,若是夜间便减弱。这是因为春季北方地区植被稀少,沙漠及裸露地表升温回暖迅速,只要晴两三天,地面气温升高很快,这时若遇上强冷空气过境,就容易形成沙尘暴。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根据研究显示,沙漠地区的沙尘为地球中悬浮粒子的主要来源,单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球大气中25%的悬浮微粒量。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中亚沙漠区中,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区的第二位(依序为中非、中亚、北美及澳大利亚),因此中国西北区沙尘对东亚的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

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

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

中国西北地区各大沙漠面积总和近六十万平方公里,主要源地位于北纬35度以北,东经125度以西的中国西北和华北、蒙古一带,包括新疆、甘肃、河套、内蒙古、蒙古等地区。此一区域年降雨量都在400mm以下,且季节分布相当不平均,为东亚发生沙尘暴天气现象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季节,其中以3月至5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60%以上,且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不一。

影响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的境外来源地主要是蒙古国。而影响中国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荒漠化地带。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是蒙古低涡系统。蒙古低涡形成后,一般首先卷起当地的沙尘并逐渐南下。在移动过程中,低涡尾部的幅合上升气流将沿途沙尘源地的沙尘一并卷入低涡中,向下游输送。北京正处于下风向地区,深厚低涡系统往往给北京带来沙尘天气。

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两条:北路从蒙古国东、西部地区,经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西部、化德、张家口至北京;西路起于甘肃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南,经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最终到达北京。发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在遇到强大系统过境时,会形成远距离输送,可以影响到北京地区。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我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美国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它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恢复生态策略和方针。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据他解释,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 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呆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尽可能远离粉尘源,一旦发现身体有明显不适感,必须立刻到医院查清病因。

必须在室外活动时,最好用湿毛巾、纱巾保护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简单防护对病毒不起作用。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操作。他还建议人们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购买街头露天食品。

我们希望沙尘暴有绝迹的一天,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可以在沙尘暴的形成条件上做一些分析。沙尘暴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其次是沙源,如果没有沙源和很细的沙土等基本物质,光有大气环流也不会形成沙尘暴。第三,地表受热后(一般是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沙子带到高空,从而形成沙尘暴,这就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要问沙尘暴什么时候能到头,首先得问这三个因素是不是会有结束的时候。

我国林科院曾经利用分布在全国的1000多个观测站、10年的观测资料来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条件做了一些实验,结果表明,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干旱区还在扩大,沙尘暴的来源还会存在的。再加上我们又不可能左右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然因素好象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沙尘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种表现,虽然想要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状态不太可能,但我们并不悲观,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等手段来减少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