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的调查记录表_天气调查问题与解决
1.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
2.2010年世界范围内多次出现极端气候你有何看法,及解决极端气候问题出现的措施 不少于1000字
3.此表是一张调查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011年6月6日地点动、植物园天气晴调查人王勇 张华 刘月&
4.物候与天气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5.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调查雾霾活动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1
一、活动主题: 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
二、活动目的: 目前雾霾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目前现状刻不容缓,但很多人对雾霾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通过一次有组织的活动来传播雾霾相关知识,促进人们理性的对待雾霾、防治雾霾很有意义。本次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来提高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争取让大众对雾霾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害怕过度,并进而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凝聚共识战胜雾霾。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日-5月8日
四、活动地点: 吕梁学院
五、活动参与对象: 小组所有成员
六、活动所需材料: 调查问卷纸30份
七、活动流程:
1.小组成员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2.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3.回收调查问卷
4.统计调查结果,并小组分析讨论
5.小组成员分别写心得体会
八、活动意义: 让师生认识到个人之责在强化环保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既是环境的消费者,也是环境恶化的成本支付者。在这方面,无人可置身事外。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学校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治污能力就越强。让我们每个学生和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吧!
九、具体分工 :
实践活动策划人:陈静、李志秀
调查问卷设计者:程朝君
活动调查者:张赵琪、韩蕊昭
实践活动调查报告者:李阳、段文渊
实践拍照者:李志秀、杨丹、常莎
调查问卷统计者:李志秀、段文渊
调查活动记录者:程朝君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2活动主题: 宣传雾霾知识 凝聚抗霾共识
活动目的 :目前雾霾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目前现状刻不容缓,但很多人对雾霾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通过一次有组织的活动来传播雾霾相关知识,促进人们理性的对待雾霾、防治雾霾很有意义。本次活动通过在人流集中地地方散发传单和口罩,来提高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争取让大众对雾霾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害怕过度,并进而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凝聚共识战胜雾霾。
活动时间 :待定
活动地点: 光谷广场
活动参与对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会及社会群众
活动所需材料和经费预算:
1、2百个口罩
2、至少五百份宣传册
3、桌子,签字横幅,签字笔,袖章或绶带,展台海报,中性笔,贴板包含花边装饰,贴纸片,院旗
注意事项:
1、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大的声势,因此人数不应少于十个人,而且应该有绶带,标语等醒目的学院标识和活动标识。
2、宣传册的制作是活动的前期准备的核心,需要群策群力,力求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和针对性。
活动组织:
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承办: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会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3活动主题:
宣传雾霾知识凝聚抗霾共识
活动目的:
目前雾霾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目前现状刻不容缓,但很多人对雾霾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通过一次有组织的活动来传播雾霾相关知识,促进人们理性的对待雾霾、防治雾霾很有意义。本次活动通过在人流集中地地方散发传单和口罩,来提高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争取让大众对雾霾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害怕过度,并进而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凝聚共识战胜雾霾。
活动时间:
待定
活动地点:
光谷广场
活动参与对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会及社会群众
活动所需材料和经费预算:
1、2百个口罩
2、至少五百份宣传册
3、桌子,签字横幅,签字笔,袖章或绶带,展台海报,中性笔,贴板包含花边装饰,贴纸片,院旗
注意事项:
1、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大的声势,因此人数不应少于十个人,而且应该有绶带,标语等醒目的学院标识和活动标识。
2、宣传册的制作是活动的前期准备的核心,需要群策群力,力求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和针对性。
活动组织:
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承办:化工与制药学院研究生会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41. 活动主题:
雾霾与生活
2. 活动背景: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雾霾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交通安全。许多学生对环保的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浅谈,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一次活动。向学生宣传有关环保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一些生活上环保小知识。
3. 活动目的:
使中小学生了解雾霾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迫切的认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加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环保,不再仅仅只是个名词,我们要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广"环保,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
4. 主办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使者协会
协办单位:xx中学
5. 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
6. 人员安排:
宣传组:4人(负责当天的`宣传活动)
外联组:2人(与当地管理单位进行相关活动的协商)
后勤组:2人
7.具体活动流程:
(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深刻了解雾霾对环境、身体健康影响,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应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
(1)事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采访新人新事,联系好调查单位和对象,分配好调查区域,调查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活动时找同学发言。
(2)事先向同学有奖征集雾霾,及保护环境远离雾霾为主题的影像、诗词,选择优秀作品注明姓名制作成PPT。
(3)联系校方要求学生排节目,包括诗朗诵,歌曲,小品等以活跃气氛。
(4)以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如何防治雾霾,保护身体健康,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哪些事情。
8. 活动前准备工作
1. 全体参加人员务必到齐,集合完毕
2. 场地布置
3. 与相关单位协商妥当,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9. 注意事项
1. 与相关单位沟通时要有礼貌,保持友好态度,尽力配合相关部门的安排。
2. 活动期间保持周围环境整洁。
3. 活动结束后,归还相关借用物品,清理场地。
4. 整个活动流程,避免对当地协助单位造成困扰。
5. 每位队员要认真完成工作,富有责任心,团体荣誉感。
10.后期工作
1、对相关单位发出感谢信,感谢其帮助。
2、资料总结后,向论坛发布有关视频,希望人们更多关注雾霾,保护环境。
调查雾霾活动方案5一、活动主 题:
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
二、活动目的:
目前雾霾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目前现状刻不容缓,但很多人对雾霾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通过一次有组织的活动来传播雾霾相关知识,促进人们理性的对待雾霾、防治雾霾很有意义。本次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来提高人们对雾霾的认识,争取让大众对雾霾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害怕过度,并进而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凝聚共识战胜雾霾。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日-5月8日
四、活动地点 :
吕梁学院
五、活动参与对象 :
小组所有成员
六、活动所需材料:
调查问卷纸30份
七、活动流程:
1.小组成员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2.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3.回收调查问卷
4.统计调查结果,并小组分析讨论
5.小组成员分别写心得体会
八、活动意义:
让师生认识到个人之责在强化环保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既是环境的消费者,也是环境恶化的成本支付者。在这方面,无人可置身事外。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学校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治污能力就越强。让我们每个学生和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吧!
九、具体分工 :
实践活动策划人:陈静、李志秀
调查问卷设计者:程朝君
活动调查者:张赵琪、韩蕊昭
实践活动调查报告者:李阳、段文渊
实践拍照者:李志秀、杨丹、常莎
调查问卷统计者:李志秀、段文渊
调查活动记录者:程朝君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
关于空气污染的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空气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威胁,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污染?又会有怎样的解决方法?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注意新闻联播,晚报,天气预报对空气污染的报道,有选择性的记录,剪去。
2. 实际考察,感受受到污染的空气对人体的异处。
3. 空气污染物有哪些?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 通过网络搜查,环境污染与气候的变化:工厂,发电站和机动车辆产生的废气,炭黑和灰尘等,排放到空气中,就会造成大气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不仅对人体有害,空气中的废气还会形成酸雨,对树木,河湖中的生物及建筑物造成损害。另外,许多废气会严重破坏臭氧层,致使大气中增加许多有害物质。
2、实际考察,体会,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异处:视程减少,流泪,眼睛有炎症。闻到有异味,胸闷,呼吸道有炎症,呼吸困难,肺水肿,迅速窒息死亡。
3、空气污染物有哪些,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氮氧化物Nox(如:NO、NO2、NO3)一氧化碳CO。
四、 结论
一、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产性污染,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①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②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③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而产生的粉尘和雾滴。
(2)由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交通运输性污染,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等。
二、怎样保护我们的空气
1.要教育大家懂得爱护环境的重要,每个人都要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首先从我做起爱护环境。
2、减少大型污染企业在人口聚集地开办,加强对污染企业环保的监督和检查。
3、从每个人做起,环保出行,多走路,少开车,多种树,少砍伐。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
2010年世界范围内多次出现极端气候你有何看法,及解决极端气候问题出现的措施 不少于1000字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整理的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都在快速的发展,农业也不例外。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气象灾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从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应急性措施、长效性措施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对策;
引言:
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遭受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随着世界的发展,近年来气象灾害问题变得越来越频繁,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旱涝和干旱等,再加上农民对种植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小。所以,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变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降到最低。
1、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
气象灾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气象因素,它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如社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为当时主要以粗犷型的经济路线发展,只看见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丝毫没有注意到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就间接性的增加了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伴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
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999~2010年之间,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因为这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频发,农作物每年都会遭受干旱、霜冻、低温以及洪涝等自然性的灾害,通过估量,大概有5亿亩的农田受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也因此损失了大约5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口也在极速增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灾害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农业气象灾害在当时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就会突然对农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如今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气象灾害时,预测技术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设备,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高效生产,不会再次发生粮食安全问题。
2、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性措施
2.1、及时准确的预测农业气象灾害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首先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工作,并且要保证预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应对防护,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相关气象灾害预测部门报道气象灾害的同时,需要准确气象灾害的时间,报道相关的应急对策,帮助农民抵御气象灾害,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非常突然,为了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现象,就一定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一些防御对策及技术,保证农民在第一时间预防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注意是暂时性的改变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这一防御技术使用的非常广泛,有采取滴灌和熏烟的方法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而熏烟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冻和秋季旱霜冻的危害。所以在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御技术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
在准确预测气象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因为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之后,对气象灾害的预防效果比较可观。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适时的早播种,利用返浆水来避免春旱等。
3、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效性措施
3.1、躲避气象灾害的生产方法
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不仅要以农作物为主体,研究农作物自身的灾害忍耐程度,还需要制定一些能够较好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为了避免林业上的气象灾害,可以采取经济林的栽培,降低受灾程度;为了降低农业受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温室种菜等方法。
3.2、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气象灾害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被人类污染,所以,在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时,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的种植和生产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气象灾害应对对策,环境变好,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才会降低。具体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树造林等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加强农作物品种抗逆性研究
除了应对气象灾害的一些措施之外,还需要从农作物本身进行预防。比如,加强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加强农作物的硬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具体措施是通过林业、农业、牧业等方面来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和实验,采用常见的杂交、选育等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新品种应该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的抗灾害能力。
3.4、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对策
很多时候,气象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除了研究应急措施和长效措施,还需要对气象灾害发生后的情况进行研究,以便于及时的降低经济损失。事后技术性对策是指,在气象灾害对农业产生影响之后的补救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快速的恢复到正常状态。如在发生了冰雹等灾害时,及时的对那些没有死的农作物浇水施肥,加快农作物的恢复速度,重新获得生机,这一对策也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大部分的气象灾害都是因为环境的污染而产生的,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到农业的生产与质量。气象灾害问题的频发,必须要及时地、科学地采取适合的对策进行防御,同时也要改善环境,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新乐.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家参谋,2021(01)
[2]胡萍;吴风雨:张清霞气象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河北农机,2019(09)
[3]郝瑛;闫慧敏.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07)
;此表是一张调查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011年6月6日地点动、植物园天气晴调查人王勇 张华 刘月&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事件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事件,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物候与天气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1)、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水绵、菖蒲、荷花、桃树、李树、杨树、狗尾草、串红、万年红、荠菜、蒲公英等是植物,鲫鱼、水蚤、草鱼、河螺、泥鳅、河虾、水蛭、人、孔雀、猩猩、老虎、骆驼、大象、豹、斑马、鸽子、鹦鹉、苍蝇、麻雀等是动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空中飞行的生物,C水绵、菖蒲、荷花等都生活在水中,是水生生物.D桃树、李树、杨树、狗尾草、串红、万年红、荠菜、蒲公英等生活在陆地上,是陆生植物.F人、孔雀、猩猩、老虎、骆驼、大象、豹、斑马等是陆生动物.G鸽子、鹦鹉、苍蝇、麻雀等是空中飞行的动物.(2)、A植物和B动物的分类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C水生植物和D陆生植物的分类依据是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1)植物;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生动物;陆生动物
(2)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生活环境
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鸟儿与天气
经过长期的物候观测发现,鸟类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
被称为“晴雨表”的麻雀,在晴天的早晨总是东跳西跃的,不断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这表明天气将继续晴好。麻雀若缩头缩脑地躲在屋檐下,发出“吱——吱——”的叫声,则预示阴雨天气即将来临。
“燕子飞得低,快快备蓑衣。”燕子是捕捉飞虫的能手。燕子低飞,预示天将下雨。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较大,昆虫薄膜似的翅膀遇湿变重,所以飞不高,只能在低空盘旋。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不高的昆虫,只得低飞,好趁雨前饱餐一顿。
“乌鸦沙哑叫,阴雨就来到。”乌鸦在晴天发出沙哑的叫声,预示将有阴雨天气出现;若是在雨天发出叫声,则预示雨天将继续。乌鸦在河里“洗澡”后,若停在高高的枝头上,预示将有大风;若停在比较低的枝头,预示天将下雨。乌鸦若在高空飞行时发出嘶哑的叫声,预示天将下雨或刮大风;若在低空飞行时发出单调的鸣叫,则预示天气晴朗。
黄鹂鸣声似长笛,预示天气晴好;黄鹂若发出像猫一样的叫声,预示阴雨天气将会来临。
画眉在树枝上欢蹦乱跳,不断鸣叫,是晴天的预兆;但若画眉隐居枝头,行动诡秘或销声匿迹,则雨天将至。
“鸭子潜水快,天气要变坏。”鸭子在水上忙于觅食,预示大雨将至。
候鸟大雁若秋天南飞早,则说明北方冬天冷得早;飞得迟,则冷得晚。春天,大雁北返的早迟,是当地天气转暖早迟的先兆。若不见大雁南飞,必是大暖冬。
13.5.3.1 科学方面——对空间过程规律性的认识
地球空间环境是太阳的电磁辐射和粒子流与地球大气、地磁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地球物理环境,它是由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空间直至太阳表面等几个互相耦合的部分组成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太阳是这一系统主要的能量和扰动来源,也是各种空间天气过程的根本起源。认识空间过程的规律是空间物理的中心任务。
人们早就意识到空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化地磁场起源于高空电流体系的猜想可以追溯到1882年斯图尔特提出的大气发电机假设,40多年后阿普尔顿用电磁波反射的方法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把地磁变化、北极光和太阳辐射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位科学家是挪威人伯克兰(1867~1917),他的开创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把人们的思考带到了地球空间。
空间物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对地球空间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空间过程的物理机制有了基本的认识。空间天气学是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发展的新阶段,它将把人类对空间环境的知识变成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
13.5.3.2 航天活动方面
空间天气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航天活动方面。在日地空间运行的航天器遭遇的空间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性大气环境
当太阳紫外辐射、X射线的强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也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它导致在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时,高层大气密度有很大的差别。太阳发生耀斑等短期变化时也同样会导致大气密度类似的变化。
(2)等离子体和低能带电粒子环境
航天器运行轨道上的等离子体主要是组成电离层的电子和离子。太阳电磁辐射的差异(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也导致电子密度有很大的差别。
沉降粒子是航天器轨道遇到的低能带电粒子,它是在地球磁场发生扰动时,原来被地磁场束缚的辐射带粒子的束缚条件被破坏,沿磁力线注入到高层大气,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会受到它的轰击。它出现的区域很小,厚度往往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在极光带和极盖区出现的概率最高。因为它是伴随磁场扰动而发生的,所以在太阳活动高年遇到的机会较多。
(3)磁场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磁场主要是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磁场。磁场对航天器的直接影响主要是作用在航天器上的力矩,改变航天器的姿态。
地磁场中起源于空间电流体系的变化磁场部分,也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参数。
(4)高能带电粒子环境
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参数,主要由来自太阳的太阳宇宙线,来自银河系的银河宇宙线,以及被地磁场捕获的辐射带粒子组成。在航天器轨道上,能量较高的粒子在地磁场的引导作用下集中到高纬度地区,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
通常只是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才发射出大量高能粒子,其成分主要是质子。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并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突发性。预报地球附近的太阳宇宙线强度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课题。
辐射带是由被地磁场捕获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它们长时间地围绕地球运动,对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在磁场强度低于偶极子磁场的负磁异常区,如位于南大西洋的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的高度比较低,在200 km左右高度上即出现辐射带粒子。在磁场强度高于偶极子磁场强度的正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在1500 km以上。航天器轨道将不可避免地穿过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因此,辐射带的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因素。
(5)电磁辐射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电磁辐射环境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对太阳电磁辐射的反射,地球大气本身的电磁辐射。太阳总辐射即为太阳常数,变化很小,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也比较小。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则相反,它们所占能量份额虽然较小,但强度变化大,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大。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近紫外辐射的强度增加接近一倍,远紫外辐射强度可增加数倍,X射线则可能增加数十倍或更高。这些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对航天器轨道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高层大气温度和密度随之变化。
(6)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环境
流星体是宇宙空间中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高速飞行的固体颗粒,相对地球的速度最高可达72 km/s。流星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之中,航天器与之发生碰撞的概率相对稳定;另一部分密集在某颗彗星的轨道附近,当地球携带航天器通过这些轨道区域时,这时航天器与它们碰撞的概率增加。
空间碎片,又称空间垃圾,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的相对速度。从相对静止到16 km/s,平均相对速度为11 km/s左右。测量结果表明在300~1500 km的高度范围内的通量都很高。
在上述各种空间环境中运行和工作的航天器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影响形式和程度与卫星轨道和卫星功能有关。
卫星受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来自太阳、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磁层的高能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这种混乱指令能引起卫星重大事故。如果地面控制人员预先注意到粒子的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低能粒子可引起航天器表面带电,特别是在大的地磁活动期间。另外高能电子可造成电介质深层充电效应缩短内部器件的使用寿命。
b.剧烈变化的太阳紫外线强度不断改变着大气的密度和温度,影响卫星的轨道和寿命,大磁暴使大气加热,大气层扩张,强烈扰动低高度卫星的轨道,能危及航天飞机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c.所有波段的通信都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高频(HF)首当其冲,电离层的不规则性往往会造成信号的衰减。在强扰动条件下,通常在极光带附近或穿越极盖区时,电离层可将信号完全吸收,使高频传播成为不可能。信号特征可能被电离层改变,它将导致信号质量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会使关键的通信中断,例如搜索与营救、军事行动和计算机网络等。
这些环境影响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影响航天器轨道、姿态和寿命,对宇航员会造成辐射损伤,对航天器材料、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会造成辐射损伤和化学损伤,影响航天器电位,导致航天器出现软件错误,影响航天器通信和测控,影响航天器热状态。
13.5.3.3 通信与导航方面
在现代社会,离开空间通信寸步难行。各种资源卫星、军事侦察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GPS等都要进行信息传输,传输所经过的空间经常发生着各种扰动,决定着传输的可能性和质量。
地面的无线电通信要借助于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而磁暴、电离层暴等空间天气过程会对电波信道造成灾害性的破坏,轻则降低传输质量,重则使通信完全中断。
飞机和舰船导航要借助地磁场、雷达等,在磁暴期间,地磁场发生极大扰动,会使导航失灵。
13.5.3.4 地面技术系统方面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空间时,地球的磁层—电离层—热层—中性大气系统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剧烈的活动就是磁层暴。磁层暴期间,地球空间的各个部分都发生剧烈扰动,这些扰动破坏了空间飞行器的正常工作条件,同时对地面技术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强烈变化的磁场会在地面的任何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一旦地表有导体油气管线或电网存在,强大的感应电流就会在其中流动。强磁暴时,每千米的输油管线上有6 V的感应电压。感应电流从油气管线流过时,会造成管线的加速腐蚀,影响流量计的正常计数。感应电流从输电线路流过时,会损坏变压器和储存器。
13.5.3.5 国防安全方面
从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各国就把卫星在军事侦察和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作为一个主要目标。空间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战略导弹和军用卫星。军事侦察卫星是透视高技术战争战场局势的最有力的太空兵器。
导弹和军事侦察卫星在作战应用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目标的打击或分辨的精确程度;二是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弹武器的命中精度和侦察卫星的目标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空间飞行安全的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和出现意料不到的故障,乃至惨败事故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类,即设计(包括材料)方面的原因,操作使用方面的原因,大气与空间环境的影响。由前两类原因所造成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使用技术的改进,在事故原因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减小。对于第三类原因,改进依赖于对空间环境的认识。
目前军事上最关心的问题有:空间环境对导弹、卫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空间热环境、电磁环境与辐射环境,微流星和碎片环境以及高层大气环境。
在航天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空间环境问题,但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属异常情况,它与正常模型偏离较大。为了提高航天器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提高其对空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求尽可能准确描述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的各种参数,评价其危害性。
作战空间的四维化使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战争重要的作战环境之一,空间环境的保障势必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军事保障要素之一。空间气候、空间天气势必进入战略谋划、决策和战争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层次。
21世纪将有更多的军事系统,包括指挥、控制、通信、导航、侦察、预警和导弹等主战武器系统进入平流层及其以上空间。这些系统的设计、研制用的全过程、全寿命管理和使用中,都将需要空间气候和空间天气的支持。
了解和认识空间天气也是利用空间天气,趋利避害,打击敌人,保护自己需要。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空间的扩大,原来已经列入军事气象保障范畴,但过去并未实施、并未受到重视的对流层以上直至电离层的广阔空间的军事气象保障问题将会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些空间是与空间天气研究空间相交叉的、最具实用价值的空间领域。随着对军事气象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气象保障中的一些难题的解决也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需要空间天气研究的支持。
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对空间天气保障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例如,高空风和高空风切变,中高层大气密度及其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及其变化,地磁干扰,太阳质子事件,太阳X射线事件,太阳无线电爆发,卫星轨道上高能粒子通量。
因此,发展空间天气,对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抵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3.5.3.6 自然灾害方面
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大气层和生物圈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地磁活动性可作为太阳天气关系的“指示器”。分析研究上百年的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各种气象参数资料,揭示了地磁场与低层大气气压、气温和降雨量的关系。
英国日地物理学家J.W.King在1974年建议将气象现象和与其有相关过程的地球磁场间的关系的研究领域称为“磁气象学”(magnetometeorology)。
13.5.3.7 国民健康方面
研究表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与自然界的一些突发事件如太阳活动及地磁场干扰等外部因素有关,而且很可能某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死起着诱发或加速的作用。
13.5.3.8 国民教育方面
空间天气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一方面它密切地依赖于空间物理学对日地空间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建立在航天、通信等高技术基础之上。它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极强。有关空间天气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空间天气及其影响的认识。尤其可以使青年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和引导他们关心这一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有重大影响的事业,为空间天气领域不断补充高素质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创造条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